在人們的懷疑中,他們堅持著自己的攻關,不停地試、改,再試、再改,整整六年過去,他們憑著不信邪、不服輸、不放棄的信念,終於大獲成功。他們用水稻收割機改裝的多功能收割機能夠一次性完成玉米收割、脫粒、清選、秸杆粉碎還田等多道工序,在全國首開先河。與以往的“人摘機脫”辦法比較,生產效率提高30倍以上,每畝平均節省成本增收150元左右。
在王樹民、李森林等人麵前,沒有人再敢懷疑農民的偉大創造力。如果你要是知道他們隻是一批沒有大專文憑、沒有電動機床、沒有畫圖能力的農民,你會認為這一切是奇跡。是的他們創造了神話,但神話還遠遠沒有結束。
相對於玉米機收,油菜機收的難度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中國是油菜種植大國,但在機械製造專家麵前,油菜機收是他們不願觸碰的難題。
油菜是消泗鄉的又一主導作物,常年種植麵積以千畝為計算。油菜的人工收獲的辦法是:割—曬—運—脫—秸杆軋碎運回田間,過程複雜,投勞多,損失大。農諺有“六成熟就收割,九成收收成;九成收割,六成丟”之說。
熊桃新告訴我,油菜易倒伏,秸稈成開放狀,這是困擾機收的兩大關鍵問題。
王樹民、李森林他們把外地的經驗與本土的實際結合起來,首先在不影響油菜籽產量的前提下,把易倒伏的油菜品種改換成了防倒伏品種,為機收順利展開創造了條件;其次是曆時3年,通過不間斷的探索、研究,針對油菜收割的特點,對現有的收割機進行改進,獲得了成功。
2011年,漁樵農機服務合作社改進的多功能收割機攻克油菜機收難關。實驗表明,經過改裝後的油菜收獲機工作狀態良好,各項工作指標符合要求。脫淨率≥97%國家標準95%,綜合損失率≤3%國家標準5%,生產速度為4—5畝/小時,是人工作業速度的20倍以上。
熊桃新說,消泗鄉雖然有種植油菜的傳統,但過於零散不成片,最多大幾千畝,在成功解決油菜機收問題後,經濟效益的提高,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也提高,從去年2萬畝增長到今年3萬畝。油菜花海的背後,是農業機械的支撐,是農機人偉大創造力的支撐。
“三月請到消泗來,萬畝油菜花兒開。你到消泗看花開,我聽機聲隆隆幸福來。”
我不知道熊桃新還是一個詩人。
機聲隆隆幸福來
“作為一個農機人,我的聽覺比較發達。我能通過聲音判斷農機有沒有問題;有問題,是什麼問題。健康的農機發出的聲音均勻有節奏,那是美妙的音樂。”
熊桃新把機聲隆隆當作歌唱,他喜歡聽農機的歌唱。
從1985年回鄉,除去2年出國,熊桃新整整服務家鄉30年。在這30年裏,他親證了消泗鄉農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他見證了農民告別血吸蟲魔魘,走向幸福小康生活;他親證了消泗鄉從貧窮落後到繁榮富足。
消泗鄉地處蔡甸西南,係荊江分洪蓄水區,也是革命老區。現全鄉常住人口2萬餘人,有耕地麵積4.65萬畝,常年以玉米、棉花、油菜、大小麥及部分水稻等種植作物為主。昔日這個“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地方,因為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從生產到生活,一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13年,全鄉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走進現在的消泗,到處一片生氣盎然。路相通,渠相連,樹成行,機轟鳴,鐵牛飛馳在田野上,幸福笑顏人們臉上掛,一派欣欣向榮的好氣象。
熊桃新找到一份資料:2013年全鄉機械耕收麵積7萬餘畝,機械耕收率達98%,基本實現了機械耕收的全覆蓋;機械播種麵積2.2萬畝主要是玉米、黃豆等,機械插秧500畝,機播插率64%;機械收獲6萬餘畝主要是玉米、黃豆、大小麥、水稻等,機收率86%。綜合機械化水平82.7%。創農機服務收入800餘萬元,農民從農機作業服務中增收超千萬元。
農機為消泗鄉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農機敲開了千家萬戶幸福之門。
今年油菜花節,蔡甸區第一部電影《花開的聲音》在消泗鄉開機。故事反映了一對湖區青年大學畢業後紮根家鄉,在甜蜜的事業中收獲甜美的愛情。人美,景美,老區湖鄉的明天更美,讓隆隆機聲作證。
後記
接受采訪,熊桃新突然問我:“你說如果一個有4000人的社區沒有一家醫院提供健康服務行不行啊?”
“那怎麼可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他接著說:“你看,我們消泗鄉目前擁有大大小小農業機械4000多台套,卻沒有一家農機醫院,也就是農機修理廠。你知道,我們有時為買一個幾十元的零配件,要跑到仙桃或武漢,多不方麵啊!”
“那你們為什麼就不辦一家修理廠啊?”我問道。
他停頓了老半天,隻吐出了兩個字:“沒地。”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個問題,吃飯時,把它留給了周書記和胡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