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機聲隆隆幸福來(2 / 3)

采取以機耕替代牛耕,減少疫區役用耕牛,控製血吸蟲病傳染源,降低農民下田勞動與疫水直接接觸的機率,是以控製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血吸蟲最有效的途徑。

熊桃新說:“消泗鄉為什麼要大力發展農機,我認為就兩個理:一是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關鍵要靠農業機械化這條腿。二是沒有農民的健康,就沒有農村的小康。控製傳染源,關鍵是趕走耕牛,迎來鐵牛,也就是要以機代牛。”

從2006年開始,在國家農機購機補貼政策的支持下,消泗鄉實施對血吸蟲病綜合防治戰略:一邊加大農田改造力度,調整作物種植結構,一邊以漁樵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大力發展農業機械,替代耕牛用於生產的各個環節,減少了血吸蟲傳染源,降低了人們與疫水直接接觸的機會,從而大大減少了血吸蟲病感染機率。有數據顯示:2005年消泗鄉血吸蟲病感染人數逾300人,其中急感重病人10餘人;2011年,血吸蟲感染病人不足20人,沒有出現重病患者。到如今,已經連續2年沒有血吸蟲感染報告。

成功消除血吸蟲的威脅,農業機械化功不可沒。但漁樵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能有成功的今天,不能不感謝當初那一撥“敢於吃螃蟹的人”。

吃螃蟹的人

熊桃新說,漁樵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社長陳為炳是敢於吃螃蟹的人。陳為炳說,第一批16名社員都是敢於吃螃蟹的人。

從2006年開始,由於有國家補貼政策,消泗鄉農機戶越來越多,但從無序到有序,從單打獨鬥到集結出擊,是2008年成立合作社才出現的新氣象。陳為炳說,2008年以前,農機手都是以戶為單位獨立經營,服務市場混亂,農田作業時,為獲取眼前較高的利益,互相殺價,惡性競爭,導致農田作業質量無保證。機手不願意做賠本的買賣,農戶不願意買沒有質量的服務。一段時間,陷入“農機多了,市場小了,掙錢難了”怪圈。

熊桃新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通過思考認識到:隻有把農機戶組織起來,集結揚帆出海,農機才有活路。他找到陳為炳,兩個人一拍即合,決定成立消泗漁樵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動員大家入社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們兩個人積極做工作,好說歹說,16戶同意入社,成為第一批社員。

45歲的陳九華和她的丈夫朱豐武都是漁樵村農民,他們現在已經不種地了,專門以農機幫人收割為生。2003年,他們是村裏最早購買收割機的農戶之一,10年來已經淘汰了三台,現在使用的是第四台,去年買回來的,原價14萬多元,國家補貼後他們隻掏了11萬元。陳九華夫婦的生活就圍著收割機轉。初夏時的油菜,秋天的玉米、水稻、黃豆,農忙時節完全停不下來,每天從早晨5點忙到晚上7點,有時甚至晚上要加班。農忙季節,夫妻搭檔開收割機,一天毛收入3000元。

作為第一批社員的陳九華說:“合作社成立之初,隻有消泗鄉16名農機手帶機加入了合作社,說真話,大家是礙著麵子進來的,半信半疑。以社長陳為炳為首的合作社領導者,一切從實際出發,紮實工作,急機手、農戶之所急,想機手、農戶之所想,把合作社辦得有聲有色,再加上市、區、鄉農機部門大力幫助合作社建辦公室、培訓室、停車場、車庫以及辦公設施,感覺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我們才紮來下來,周邊農機手紛紛要求加入該合作社。”

陳為炳介紹說,現在合作社轄消泗、曲口、九溝三個片,全鄉符合條件的農機手基本都成為了該合作社社員,會員人數達90餘人。合作社擴編以後,他們加大了管理力度,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幾年來下來,創下了不簡單的業績。1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全省第一個在該鄉出現;玉米機收一次性完成收、脫、選、秸杆粉碎還田等工序,全國第一;畝平農機動力省1千瓦、市1.2千瓦、綜合機械化水平省70%、市75%提前實現農機“十二五”發展目標。

熊桃新見我采訪時隻記不問,主動說道:“老高,你有沒有感覺我繞彎子繞得太遠了啊?那我們直奔主題吧!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如果說耕種機械的大力推行是為“以機代牛,綜合防治血吸蟲病”而生,那麼,玉米、油菜收獲等機械的推廣應用則是為滿足實際需求而長。

熊桃新說,沒有生產需求,就沒有服務市場;沒有服務市場,就沒有農機發展。漁樵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是在最大滿足農業需求中走向發展壯大的。

玉米是消泗鄉的主要種植作物,年種植麵積2萬畝以上,長期以來都一直依靠人畜作業完成生產過程,不僅勞動強度大,效率也差。特別是玉米收獲,時值高溫季節,玉米地密不透風,人進入地中摘玉米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差事,因此,用機械替代人畜用於玉米生產的全過程是人們日思夜想的事情。在較好的解決了玉米機械播種問題之後,解決機械收獲問題成了農機手們日夜坐立不安的頭等大事。農機手王樹民、李森林等人開始了艱難的科技攻關。

當時,玉米機收在全國都是一道難題,大專院校、科研企業都沒有破解出玉米機收問題。王樹民、李森林等人的科技攻關,在一些人眼裏無疑是天方夜譚,沒有人相信他們能有結果,有的隻是失敗和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