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任何人都擁有劃分“人民”“非人民”的權利。30年前的中國服務業普遍糟糕,你要是敢以“為人民服務”來要求得到良好的服務,服務業者隨時就可以把你剔出人民的行列:“我為人民服務,不是為你服務。”言下之意你不是“人民”,整件事情就變成你自取其辱。
我們都知道,60年前毛澤東有一句名言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但現在,中共黨史專家龔育之說,經他考證,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致開幕詞時說的原話是“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沒有那個“民”字。
為什麼當年的專家要改毛主席語錄呢?因為那時興搞階級鬥爭,當“中國人民”“站起來”時,那些被排除在“中國人民”之外的其他“中國人”是要“趴下去”的,不改沒法用啊。
聽說,新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已將這句話中的“民”字刪除了。
為什麼現在要這麼改回去呢?
和諧了,不搞階級鬥爭了,不折騰了,以人為本了。
2. 就您所從事的職業和領域而言,在價值理念層麵有什麼重大變革與進 步?在哪些方麵有缺失?(政、經、法、文、教等領域專家學者可分別結 合自己的領域講述)
我是傳媒從業人員。在傳媒領域,最大的變化是對傳媒的定義改變了。過去,傳媒不叫傳媒,叫“宣傳機構”。據我了解,1980年5月,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籌辦人員在全國新聞學術討論會上報告廈大將要創辦大眾傳播係時,有人就明確表示“為你們捏把汗”。因為“大眾傳播”這個概念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概念,“大眾”雲雲沒有階級概念,沒有黨性。最後,1983年成立的廈大的這個係,取名“新聞傳播係”,算是一個折衷,但這個係也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以“傳播”冠名的傳播係。
“宣傳”變成“傳播”,標誌著中國傳媒業的一個重要轉身:從勸服式、教化式、訓導式的傳播,變成注重實質信息的傳播;“新聞報道”變成“大眾傳播”,擴大了傳播的領域(不限於“新聞”而是受眾需要的一切信息),豐富了傳播的手段(不限於傳統媒體的傳播手段)。
最近幾年來,從事傳播的人群激增,幾乎人人都可以從事傳播,傳播不再是傳媒從業人員的專利。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現如今,沒有人是傳媒人,沒有人不是傳媒人。
3. 我們的價值觀,與西方國家有什麼不同?
(未答)
4. 您希望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中包含哪些內容?
我想從這樣一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裏缺什麼?
我認為,我們最缺的是法治的精神。
我們太世故、太狡猾。在“權變”方麵,我們有很多說辭和辦法;而在依法辦事方麵,我們很低能。
這就造成我們在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時,有想法沒辦法,或者說想法很好辦法很差——都讓“變通”給變沒了。
我認為,當今社會許多問題,比如腐敗問題,上訪問題,官民之間的惡性傷害問題,都源於此:不喜歡依法辦事,不尊重遊戲規則。
二、公共社會層麵(具體的公共社會領域)
1. 新中國曆史中,您最難忘的人和事分別是什麼?您最崇敬的人是誰?為 什麼?
我最崇敬的人是胡耀邦,因為他誠實、仁慈。我認為這兩點是領袖人物最重要的品質;領袖人物具備了這樣的品質,是民族之福。
(備注:後麵還有幾個題目,未答;《大地》是否刊登,未知。)
並不奢侈的休謨老師引領奢侈新生活
一則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這麼說:四十多年前,一對沒見識的老兩口酷愛吃油條,將其視為上品美食,但因為窮,一年吃不到一二回。有一年,他們又吃到油條了,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就議論。老太太感慨地說:你說毛主席,他是不是想吃油條就吃油條啊?老伴這樣答:那可不,毛主席天天吃油條,想吃幾根吃幾根。
油條,就是他們眼中的奢侈品。
從這則故事,我們大抵可以提煉出奢侈品的基本概念:什麼是奢侈品,因人而異(毛主席肯定沒覺得油條是奢侈品),因時不同(長征時期的毛主席沒準還真就把油條視為奢侈品)。
說起奢侈品,世人多將它與女人和富人聯係起來,但其實,領導著我們向著奢侈品奮勇前進的,是個並不富裕的男人。
這個男人就是休謨,18世紀英國的哲學家。
如今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皇家哩大道上,休謨老師的塑像很有點兒古怪。——短而貼額的卷發、肥大的臉、袒胸露乳,酷似東方的佛陀而不像西方的哲人。
我不明白,跟他同時代的其他歐洲聖賢的塑像,一般都華服麗氅,為什麼獨有這休謨,要學習古羅馬的神仙,裸身赤腳忍受著故裏的寒風?
就說休謨那曾經誌同道合後來反目成仇的法國友人盧梭吧,他在巴爾克島(後改名盧梭島)的那尊塑像,同樣取坐姿,不僅身上穿著襯衣,腿上還搭著一件外套,比休謨富裕多了。
兩座塑像的不同,冥冥中暗合了這對學術上的歡喜冤家在奢侈品問題上的嚴重分歧。
按照傳統的主流的觀點,力行儉樸不僅是個人立身的美德,還是持家乃至建國的基本原則。盧梭就曾這麼說:“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這句話非常有名,閣下可以在不同版本的名人名言小冊子裏找到。
大半生貧寒的盧梭老師反對奢侈,這符合“屁股決定腦袋”的鐵律。
但這則鐵律在休謨老師這裏不靈驗,他並沒有因為屁股坐不到奢侈的板凳上而痛批奢侈品。相反,生前並不寬裕死後還穿不起衣裳的休謨,主張人們享受財富、追求生活質量,包括奢侈浮華。
休謨老師教導我們:一切美化生活的商品的增加和消費,都對社會有好處;因為它們在成倍地擴大滿足那些無害的個人欲望的同時,也增加了勞動(產品)的貯存。這種貯存,在國家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時,就會轉入社會勞務。
休謨肯定是先知先覺的聖賢。但兄弟我相信,他說這句話時,可能隻是在敘述一件業已發生的事實。
18世紀以前,英國的棉布主要從印度、波斯和中國進口,被認為是奢侈品,包括王室在內的上流社會都非常喜歡它。人們對這一奢侈品的熱切渴求,促使英國於17世紀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棉紡織業。到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這是棉紡織業中出現的一項重要發明。1765年,哈格·裏夫斯發明了可以同時紡出8根紗線的紡織機──珍妮機,後經改進,可以同時紡出更多的紗線,由此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於是,我們可以用現在的流行語格式來表達休謨老師的諄諄教導:奢侈品需求就是生產力。
勉強獲得溫飽的休謨老師成了奢侈品的最佳代言人,人們在休謨老師偉大號召下,理直氣壯地追求奢侈品。
這真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天不生休謨,奢侈如罪過。
41歲時(1752年),休謨老師也過上了非常奢侈的生活。
據休謨自傳,他多次申請愛丁堡的教職而不得,直到1752年,“愛丁堡大學才讓我成為他們的圖書館館長,擔任這個職位隻能獲得很少的薪水,但卻讓我有機會接觸一個這樣龐大的圖書館”。
圖書是學者的奢侈品。愛丁堡大學圖書館裏的每一本珍藏就這樣歸了休謨館長,奢侈得不得了。在這個圖書館裏,休謨得以繼續寫作《大不列顛史》,最終使他不僅以哲學家定位於這個世界,還以曆史學家聞名。
史上最奢侈的木匠朱由校師傅
朱由校師傅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木匠師傅(名氣大約僅次於魯班),他的木製品絕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珍品。
朱師傅的作品常施以五彩,精致而妙麗,在雕刻上尤其見功夫,獨具匠心,出人意表。
朱師傅的作品包括各色各樣的船模型、家具、漆器、硯床、梳匣等精巧木器,都很有藝術價值。據說他曾造過一座微縮小宮殿,四尺來高,玲瓏巧妙,鬼斧神工。
朱師傅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工作上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製成一件作品後,滿意的會反複賞玩自得其樂;不滿意的,會扔了重做,孜孜不倦。
隻有這麼製造的木器作品,才能是“奢侈品”,其他木匠所做的不過是“日用品”。朱由校是他所在的那個時代裏,唯一一位做木工隻為愛好不為稻粱謀的木匠。
他的那個時代是明代,距今約380年。
他有一份兼職是——皇帝。
他正是天啟皇帝陛下。
據說這位仁兄在治國方麵比較不行,不過那是曆史學家的事,就留給他們去頭痛吧,兄弟我就不操那份心了。
我隻想說,朱師傅在治木方麵,那絕對不能叫行家裏手,那稱得上精英翹楚巨擘。
這位皇帝的寢宮裏堆滿了各種木料,以及锛、鑿、斧、鋸、刨等木匠工具,做起木工活來,可以日以繼夜廢寢忘食。
他喜歡天天和一群木匠在一起,跟他們切磋技藝,並親自動手刨削打磨。
做了那麼多精美的木器,朱師傅自己並不用,隻是一味地做,享受的是做木匠活的過程。
有時,他也叫小太監把作品拿到市場上去賣,不是為了賣錢,隻是給自己的作品找個識貨的主。賣得好了,他就很有成就感。有時候,他自認某件作品屬於“得意之作”,就會叮囑小太監,禦製之物,價須多少多少以上。要是真賣了好價錢,則“熹宗大悅”。熹宗便是我們這位兢兢業業的木匠師傅朱由校。
《詩經》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這12個字來形容朱師傅的工作態度和他所打造的木器作品的氣質,是非常貼切的。
如今,明式黃花梨家具成為西方各大博物館競相收藏的藝術品,是中國繼書畫、陶瓷之後的第三大藝術收藏熱點,天啟皇帝的率先垂範開一代奢侈木器之先河的偉大實踐居功至偉。
所以,明式家具的收藏者應當緬懷朱由校師傅。這真是,抬頭望見北鬥星,心中想念朱木匠。
堂堂皇帝不愛管軍國大事,整天埋首在木匠活上,這是為什麼?
他的異母弟弟、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的一句話或可為注解。
熹宗死後,朱由檢(崇禎)入繼大統。見到先帝留下的一座沉香假山,上麵池台林館悉具,燈屏、香幾精美依舊,崇禎輕聲歎息說:“亦一時精神所寄也。”
一句話道盡了天啟皇帝的家國辛酸,也點出了奢侈品的另一種精神功能:帝國風雨飄搖中,聊作一絲慰藉。
吳氏關刀
2008年台灣第45屆電影金馬獎頒獎禮上,演員周迅跟導演吳宇森有這樣一段對話:
周:吳導演,你知不知道我剛才在後台看到你,我才相信今天跟你一起頒獎是真的。
吳:那是……怎麼回事?
周:因為我很擔心你會不來。
吳:那,為什麼……要擔心呢?(傻笑)
周:因為這是吳導演的風格,大家都知道的。
吳:我……什麼風格?
周:大家都知道吳導演最愛放鴿子。
吳:(窘,撓頭,傻笑)我……太太跟我一起來,然後就……我跟這麼優秀漂亮的周迅一起頒獎,我還會放鴿子嗎?
如果是背稿,吳宇森同學這一段隻能給個60分,因為不夠流利,最後那句最關鍵的呼應周迅的話好像是忘詞兒了又在最後一刻猛地想起來;如果是即興發揮,這一段也還是隻能給60分,因為那句“太太跟我一起來”太無厘頭了,跟他放不放鴿子挨不上嘛。可以借用吳君如那天在同一場合說她老公陳可辛導演的那句話來說吳導演:“我不得不說你是個很好的導演,但真的是個很笨的人。”
本屆金馬獎,“很好的導演”吳宇森的《赤壁》奇慘,皇皇大片,跨國巨製,隻得到四項提名:最佳男配角、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造型設計、最佳美術設計,還主要集中在技術獎項上。頒獎結束之後一看:哇,《赤壁》竟無一獲獎全軍覆沒!
為什麼?
評審太狠。
評審為啥這樣狠?
因為他們無知,他們都不玩電腦遊戲。
吳導的《赤壁》遭到的非議可謂罄竹難書,兄弟我揀其中一項說說——關羽手裏那把刀。
依照我們從戲台或關廟看來的情形,關羽手裏的刀應是這副長相:刀柄不太長,刀體呈柳月形,刀身雕有蟠龍吞月圖案。這才是大名“青龍偃月刀”,俗稱“關刀”的家夥。關二爺揮舞著這把刀,殺顏良,誅文醜,屠華雄,斬六將。那叫:疾風破天虹,刀氣逞英豪。
可是吳宇森導演愣是塞給關羽一把普普通通的白鐵大砍刀,巨長的手柄快趕上長矛了,刀身上的蟠龍吞月圖案不見了蹤影……嗚呼,吳宇森同學謀殺了真正的關刀!
更有甚者,這把大砍刀,許是刀柄太長砍人不得勁兒吧,飾演關羽的巴森索性把它當成飛刀擲來拋去,電影院裏一片嘩然。
不過,休要驚奇,少要憤怒。吳導演謀殺關刀,據說還有所本。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但最後沒得獎的葉錦添說:“據考證這種長柄柳月形刀體的關刀要到魏晉南北朝以後才有。”(萬一魏晉之後的關刀就是從關二爺那裏學來仿造的呢?)
至於“飛刀”怪狀,也有所本,隻不過,本自電腦遊戲而非古舊書攤。所以,當書蟲們非議紛紛的時候,電腦遊戲玩家們卻拍手稱快。一位網上ID叫“大叔有大智慧”的遊戲玩家在網上說,《赤壁》“那幾段趙雲、張飛、關羽的肉搏戰就是明晃晃地向著這個遊戲(日本出品的遊戲《三國誌Ⅱ》)致敬呀。”在那個遊戲裏,關羽“動不動就抓起一個小兵扔出去,偶爾還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