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忠雄信奉“善的循環”哲學。他相信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雙贏。公司支付的紅利,他本人隻占有16%,他的家族占24%,其餘60%由公司員工分享,這是其他老板難以做到的。吉田忠雄要求公司職員把工資及津貼的10%存放在公司裏,用來改善設備,提高利潤;員工每年可以分到8個月以上的獎金,但他要求員工獎金的2/3購買公司的股票,公司由此增加資金,員工薪水與資金更加提高,且可以拿到20%股息。由此形成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善的循環”。
說到底,與人合作的技巧就是一個“善的循環”。因為與人合作隻想到自己的人,絕不會有好的回報。一切以損害別人的利益來充實自己的人都是卑鄙的,都會受到社會的譴責、公眾的鄙視。
現代社會奉行人人相親相愛,大家互幫互助,而不是人人爾虞我詐,互侵互害。人人相親相愛,大家互幫互助的社會是一個理想的、美好的社會。
請把你從你的狹小天地裏釋放出來,以開放的眼光看世界,意識到人類的家園建設必須靠每一個體盡心盡力地奉獻才能壯美輝煌,並切實地拿出實際行動來。
競爭雙贏效應,人人皆大歡喜
人們把因雙贏而產生更加積極合作行為的現象,稱為雙贏效應。我國塔裏木油田分公司新布的探井,就因為與當地的農民合作,取得了“雙贏”效應,即兩口井較初始方案節約鑽前費用約530萬元;還為當地農民鋪設了一條企盼已久的道路。又如武漢中南商業大樓“無障礙退換”措施使商家與顧客獲得了雙贏效應,武漢市中南商業大樓推出經營新理念“無障礙退換”,即無論顧客對商品滿意或不滿意都能退換貨,退換貨實行首問負責製,無須任何理由,並力爭在10分鍾時間內解決。這一舉措深受消費者歡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銷售額同比增長2000萬元,而其中至少有80%的銷售額即約1600萬元是這項措施創造的。
雙贏帶來的作用是什麼呢?
1.雙贏為雙方帶來了利益優勢
如上兩例,雙方均獲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心理學原理表明,一個人在獲得肯定滿意的態度後,這種態度就會直接影響或決定這個人的後續行為。雙方獲利後,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會產生肯定滿意的態度,因此雙方的行為就相繼地產生了。
2.雙贏提高了雙方的相互信任度
在人際交往中、合作共事中,雙方的相互信任是十分重要的,正因為這樣,所以現在大力提倡“誠信”二字。沒有誠信,後續的交換、合作行為就持續不下去,就不可能再帶來雙贏。可見,雙贏對雙方建立信任機製是有效的,而信任機製的建立是產生雙贏效應的重要因素。
3.雙贏給雙方帶來了後雙贏的可能
人們都期待好的結果、好的行為再次發生。這種期待心理為雙贏的雙方帶來了後雙贏的可能。而這種後雙贏的可能性就推動了雙方再次合作的行為。
實踐證明,在競爭的社會裏,通過有效合作,實現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的,沒有誰是不能合作的,也沒有什麼事是不能通過合作來達成的,企業隻有從惡性競爭走向攜手真誠合作,積極地謀求發展,集中去貢獻力量,相信合作關係會變得更加牢固,豐富的成果會分享更多,最終會實現更好的長遠的發展。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小援助大回報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偶然的事情,都將決定你未來的命運。生活雖從來不會說什麼,但卻會用時間來詮釋這樣一個道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你自己,幫助別人能夠達到雙贏。
在一場異常激烈的戰鬥中,一位班長發現一架敵機正飛速地向陣地俯衝下來,正當他準備臥倒時,突然發現離他四五米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在那兒直愣愣地站著。他顧不上多想,就一下子撲了過去,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身下。一聲巨響過後,班長站起身來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回頭一看,他驚呆了:自己最開始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
故事中的小戰士是幸運的,但更加幸運的卻是班長,因為他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甚至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即使隻是把路中的石塊移走,看似小事一樁,但也許就會避免一場車禍的發生;在朋友心情低落,甚至想走上絕路時,你的一番鼓勵安慰,也許就會讓一個生命獲得重生;當別人身處困境時,你伸出的援助之手,也許就會給他帶來力量,讓他看到希望的光芒。有時候你對別人一點小小的給予,卻可能連著大大的回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過一件被廣為傳誦的故事:一天,大雪紛飛,滴水成冰,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正乘車回總部參加緊急軍事會議。忽然,他看到一對法國老夫婦坐在馬路旁邊,凍得簌簌發抖。他立即命令身邊的翻譯官下車了解詳情,可一位參謀急忙阻止說:“我們得按時趕到總部開會,這種事還是交給當地的警方處理吧!”艾森豪威爾卻堅持說:“等到警方趕到的時候,這對老夫婦可能早巳凍死啦!”
原來,這對老夫婦準備去巴黎投奔自己的兒子,但因為車子拋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正不知如何是好。於是艾森豪威爾立即把這對老夫婦請上車,特地繞道將這對老夫婦送到家後,才風馳電掣地趕去參加緊急軍事會議。
會議結束了,總部的一位參謀走過來,向艾森豪威爾將軍表示祝賀:“將軍,您真幸運!”原來,那天幾個德國納粹狙擊手早巳虎視眈眈地埋伏在艾森豪威爾原本必經的路上,如果不是因為助人而改變了行車路線,他恐怕很難躲過那場劫難。
故事聽起來有些宿命的色彩,但又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得失取予歸因於冥冥的力量,因為它實在是社會互動的必然。可見,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我們的善意、愛心終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以上諸多故事,都在向我們詮釋著這樣的道理:幫助別人是一種雙贏的智慧,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雙贏的基礎是施與,當人們盡心去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人時,給他們帶來的是方便,留給自己的是欣慰。有時即使助人的人並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但最後他所獲得的卻可能會遠遠超出他所付出的。
施與比接受更幸福,因為那代表你有這個能力幫助別人,無論何時何地隻要你肯付出,就能得到回報。隻有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能不假思索的伸出援助之手,在你陷入困境時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生活中當你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本身就會體驗到快樂,因為付出也是一種快樂。為別人付出你的愛心,就會種下一片希望,就會有碩果累累的一天,就能品嚐到豐收的喜悅。
但是千萬不要以獲得回報為目的去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如果在幫助別人時就在計算著日後別人會怎樣報答你,這樣的幫助就會顯得功利沒有必要。萬一別人並沒有能夠及時地如你所願的對你感恩戴德,那你心中是否會若有所失,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到頭來卻一無所獲,甚至會心懷怨恨,對別人耿耿於懷呢?這樣不僅自己委屈萬分,心有所累,還會不經意間失去朋友。
幫助別人不是交易,是一種自我行為,與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認同有關,你認同你做了,符合你的原則就夠了,不要因為曾經為別人做了一些事情而自覺是施人與恩,不要讓原本的真心真意穿上虛情假意的外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並不因為誰為誰多做了一些事情就可以高高在上,就可以有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