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武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2 / 3)

聯軍再接再厲,攻克了楚國軍事重鎮大梁(今開封附近)和襄陵(今河南雎縣),重創了楚軍精銳部隊。昔日威風八麵的楚軍被打得無還手之力,這在吳國進攻楚國之後,還是第一次。聯軍繼續向楚國腹部地帶挺進,楚國國都危在旦夕,舉國震驚。

楚悼王慌了,隻好派使者向聯軍求和,但被聯軍拒絕了。聯軍的目的是來滅亡楚國的,任何求情都不能打動他們。楚悼王無計可施。這時,他想到了秦國。當年吳國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逼得楚昭王狼狽逃竄。最後,是楚國大夫申包胥曆盡險阻,到達秦國,在宮廷外哭了七天七夜,這才說服秦哀公派兵拯救楚國。現在,也隻好把秦國當作最後的救命稻草了。

楚悼王做了兩手準備,一麵派人攜帶錢財去秦國,賄賂秦惠公,讓他出兵攻擊聯軍後背;一麵派人去齊國,試圖說服這個傳統大國幫助自己解除危難。

幸運的是,這兩手準備都奏效了。秦惠公樂嗬嗬地收下賄賂,派兵攻打三國中實力最弱的韓國,攻取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六座城池。聯軍被迫放鬆了對楚國的緊逼。不久,齊國相國田和也率軍攻占了魏國襄陵(今山西襄汾縣),減輕了聯軍對楚國的壓力。

形式越來越不利,魏武侯隻好命令聯軍撤出楚國。

魏武侯非常惱火秦國的背後插刀,在聯軍撤出楚國之後,他命令吳起調轉矛頭,重點攻擊秦國。這一邊,秦惠公也打算跟魏軍決一死戰,於是傾全國之力,聚集五十萬士兵,進攻東進路上的魏國重鎮陰晉(今陝西華陰東)。這一場決戰對於雙方來說都非常重要,因此,魏武侯親自出征,以鼓舞士氣。

當時吳起手下隻有五萬左右的士兵,敵眾我寡,實力懸殊。為了鼓勵士兵全力殺敵,魏武侯與吳起犒勞全軍,在宴會上,立一等功的戰士坐在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享用豬肉、牛肉和羊肉;立二等功者坐在中間,餐具和肉食種類相應減少;沒有功勞者坐在最後,不使用貴重餐具。這種按照軍功,而不是按照職位和爵位排座次的方法,極大地激起了士兵們殺敵立功的動力。因此,當秦國重兵到達陰晉城外時,魏軍有數萬士兵主動穿好盔甲,背好幹糧,申請迎戰敵人。

戰前一天,吳起發布動員令,兄弟們,國家危在旦夕,大家要跟我一起同心協力,奮勇殺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三軍戰士都舉起手中的武器,刀啊劍的,呼應吳起的口號,一時群情振奮,同仇敵愾。

第二天,決戰一開始,魏軍就主動向秦軍發起攻擊。雖然在數量上魏軍占據絕對劣勢,但他們個個以一當十,反複衝殺,將五十萬秦軍打得落荒而逃。

這是曆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請讓我們記住這場戰爭的主角——吳起。

俗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魏、韓、趙三國結盟的過程裏始終存在不和諧的音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國太強勢了,幾乎每次都占主動地位,攻城略地的時候也分去了最大的一份,這讓趙國和韓國非常不滿。

在三國之中,趙國僅次於魏國。可按照他們簽訂的協議,趙國被排除於中原之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在中原沃土上吃香的喝辣的。憑什麼呢?他們越想氣越不順,特別是在趙敬侯上台之後,趙國經濟軍事實力有了長足進步,決定也要到中原分一杯羹。於是,在公元前383年,趙國國君趙敬侯出兵攻打魏國的屬國衛國。衛慎公抵擋不了,向魏武侯求助。魏武侯一看,火了,居然欺負到俺頭上來了,於是就派兵進行支援,在衛國的兔台(今河南清豐西南)大敗趙軍。

這標誌著,三國的第一次結盟土崩瓦解。兄弟仨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分家過日子了。

再結盟

與父親魏文侯相比,魏武侯也是一個誌向遠大的領導,辦事雷厲風行,頗有魅力。唯一的區別是,他沒有魏文侯謙虛待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氣魄。所以,雖有軍事天才吳起在手,也不好好珍惜,導致他最後離開魏國,去了老對頭楚國。這一去,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兩國之間的力量對比。

公元前381年,對於魏武侯來說,絕對是生平最艱難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