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流注,保護體內的暖陽
子時膽經當令(23:00-1:00)膽經——子時值班的“法官”
子時(23:00-1:00)氣血進入膽經。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膽的生理功能是供應內髒膽汁,幫助食物消化代謝。不注意按時睡眠,會影響氣血回流膽經。
從經絡循行線路圖上可以看出,膽經在側頭部循行分布異常密集,膽經氣血異常容易出現頭暈目眩、耳鳴、皮膚粗糙、胸脅疼痛、失眠多夢、易驚、憂愁、神經官能症等問題。所以成年人最好養成每天子時就寢的習慣,否則容易衰老。
膽經上的穴位膽經單側44個穴位(雙側共88個穴位),其中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側,29個穴位在臀、側胸、側頭部,首穴瞳子,末穴足竅陰。
膽經的循行膽經的循行起於目外眥的瞳子穴。上行至額角,環繞側頭部,向下循行於耳後,至肩入缺盆,下至腋窩,過胸部到季肋,下行至髂關節環跳穴,再沿下肢外側中間,經膝外側腓骨前緣,外踝前方到足背。止於第四趾外側端的足竅陰穴。
膽經的養生調理之道子時陰氣最盛,是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時候,也是人體氣血陰陽交替轉換的一個臨界點。陽主動,陰主靜,此時最需要安靜,不要熬夜,要及時上床睡覺。子時睡眠養膽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寧舍一頓飯,不舍子時眠”。良好的睡眠可以讓身體補充能量、恢複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還能讓頭腦清醒起來。否則,膽經就會出現問題,表現為口苦、時常歎氣、胸脅部作痛以致身體轉動困難等。病情嚴重時,還會表現為麵部毫無光澤,全身皮膚幹燥,以及足外側感覺發熱等症狀。膽的主要功能是儲存、排泄膽汁,中醫稱“膽者,中精之府”,內藏清淨之液,即膽汁。膽汁味苦,色黃綠,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彙集於膽,泄於小腸,以助食物消化,是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
《黃帝內經》說,“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全身氣血取決於膽氣生發。子時睡眠好了,對一天至關重要。理論上說,在膽經最旺的子時按摩膽經是最好的進補,但實際上,子時強調要熟睡。因為同名經同氣相求,退而求其次,可以在手少陽三焦經經氣旺時(就是晚上21:00-23:00),敲打或揉搓手足外側的少陽經。
頷厭陽白上關聽會曲鬢懸顱淵腋肩井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環跳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陽輔丘墟外丘光明懸鍾足竅陰足臨泣地五會俠溪居懸厘率穀天衝浮白頭竅陰肩井完骨輒筋肩井承靈目窗 正營陽白頭臨泣風池腦空足少陽膽經瞳子調暢膽氣能促進健康和睡眠調暢膽氣不容易生病《黃帝內經·素問》曰:“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意思是說,同樣有外來的恐嚇,對勇敢的人來說,膽氣行暢,恐嚇引起的身體變化就消失了;而對於膽怯的人來說,膽氣不暢,恐嚇引起的身體不良變化就會留下來,逐漸形成各種疾病。所以膽氣調暢了,就不容易因外界驚恐而生病。
現代醫學表明,人體的情緒表現與一定的生理活動相聯係,情緒的反應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理過程,驚嚇、憤怒、不滿、委屈等不良情緒因素會引起身體生理活動的異常,從而出現軀體疾病。對於膽氣調暢的人,這些不良情緒不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過程,或者影響比較小,身體能夠自行調節,消除或削弱不良情緒對生理過程的影響。
生病的人更容易膽氣不暢現代醫學表明,人在疾病期,由於疾病的影響,也會產生相應的不良情緒。譬如,許多膽結石、膽囊炎等膽病患者都具有膽疾病本身的臨床表現,如疼痛、胃腸不舒服、大便不順暢、消化不良等。由此整日憂心忡忡,有脅肋疼痛就懷疑為肝癌,咽部不適就懷疑為喉癌、食道癌,頭昏就懷疑為腦部腫瘤等,這些都是生病的人更容易膽氣不暢的臨床表現。
具體調暢膽氣的方法有:在膽經旺盛的時辰進入睡眠,以保持愉悅心情,舒暢意誌;經常敲擊膽經的穴位,有針對性地補益膽氣,祛除膽腑的鬱熱、痰濕等。
膽汁分泌正常,脾胃消化才有保障護膽要注意:早上一定要吃早餐。如果不吃早餐,就會導致空腹的時間過長,膽汁分泌減少,長此以往不但會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增加患結石的風險。
脾胃和膽之間的關係膽汁為肝之餘氣所化生。膽汁在肝內生成之後,在肝的疏泄功能作用下,流入膽囊。膽囊的作用主要是濃縮、儲存和排泄膽汁。如果將肝髒比喻成膽汁的“生產工廠”,膽囊則是存放膽汁的“倉庫”。正常情況下,膽囊除了存儲膽汁,還會對膽汁進行“精加工”。當人體處於饑餓狀態時,“倉庫”的大門就會緊閉。而人在進食3~5分鍾之後,膽囊就會開門放行,將存儲的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幫助消化吸收。而且肝膽的疏泄功能對脾胃升降也有促進作用。膽氣足,膽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強。如果膽汁不能正常生成和排泄,脾胃升降紊亂,就會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症狀。想減輕脾胃負擔,就得保護好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