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站在道德的製高點,拿著道德的標尺去衡量他人的行為,是人們最喜歡做的事。
而我們大多數也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而迷失了自己。做一件事的出發點應該是它有沒有意義、符不符合你的興趣,這本來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在有的人看來,做一件事,特別是有人關注著你做這件事時,出發點就會變成別人的看法和期待,如果我這樣做,別人會怎麼看?如果不這樣做,別人又會怎麼說?這樣做,是不是會讓別人覺得我的能力不足或者影響我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如此等等的考量,使得我們做事的初衷早已改變。
肅清這種錯誤,我們首先得正確看待自己的位置。其實,人們大多隻會在乎自己的事,對別人的事通常都是當作談資一笑了之,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分量遠沒有腦海中想象的那麼重要,所以,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樹立正確的心態看待自己為人做事的初衷。利己是當今社會的共識,人們隻會對關切自身利益的事投注精力,對他人的事完全是不在意的,因此,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應該是做好本職,盡力而為,如此足以,並非要刻意的表現自己的長處和與眾不同。
還有,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別人對你的評價。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些錯誤在自己看來可能不可原諒或者低級無比,造成的後果也許非常難堪,可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我們隻是對自己的不完美發揮遺憾不已,並且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避免或者做的更好,然後就一直自責自己沒有那樣做,並覺得羞於見人,可是,你的塌天陷地,於別人而言其實是無關痛癢。你覺得非常難堪的事在別人看來一且都是那麼的稀鬆平常。因為,人們對無關自身利益的事通常是缺少切膚的體會的。
一個人在其他人的印象也並非是通過一件事或者兩件事就能奠定的。我們常說日久見人心,也就是說,對一個人的評價是經年累月的觀察的結果,如果你隻是在意一兩件事造成的後果,會影響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那麼這是完全毫無必要,因為,如果你是那麼不堪的人,別人通過你之前所作所為已經有了一個明晰的判斷,對你現在所做之事的結果已然有了準備,也就談不上會影響形象一說。再者,如若你平時一向沉穩幹練,一兩件事做的不好,在別人看來,這也是人之常情,更無關影響一說。
因此,我們應該聽從內心的呼喊,另一個自己所思所想才是我們唯一應該傾聽的,對於別人的期待,或者,我們應該活成別人期待的自己,那隻是別人的一廂情願,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忠於自己,然後盡力而為,其結果如何,已經跟自己無關了。
所以,在很多事上,我們可以說,對不起,沒活成泥期待的樣子,讓你失望了,可是,這就是我,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