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05.偶像的黃昏(1 / 1)

在中國,由於曆史原因,我們以成為無神論者為常態。馬克思告訴我們“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尼采也說“上帝已死”,已經到了“偶像的黃昏”,因此,現代人已經麵臨著信仰危機。

在金錢至上的今天,一個人的價值以及做事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能否獲得一定數量的金錢為依歸,因此,追求物質的滿足已經期待精神的需要,人們越來越被物質所奴役了,人越來越變得簡單、勢力。我們做事越來越缺少敬畏感,隻要能從中漁利,那麼便無往而不做。我們已經靜不下心來聆聽內心的那個自己,曾經已逐利為恥的時代已經作古,而今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我們從事的工作,如果薪水少,但是符合自己的興趣,那麼即使這樣,我們依然會麵對來自外麵的許多壓力。比如,我,作為一個高中老師,工資少的可憐,但是我熱愛這份工作,喜歡教學,並且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化大部分工作以外的時間看書,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純粹看自己想看的任何書,從曆史到哲學,從政治到宗教,隻要我敢興趣,我可以隨便選擇。但是,在外人看來,我這種行為純粹是無聊所致,因為看書的回報很難在物質上得到體現,隻能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而精神上的滿足很難為外人道,所以,我的這種生活,許多人是不想過的。

中國當下,最崇拜的偶像就是金錢,金錢至上,人人忙忙碌碌的逐利,樂此不彼。而對其他偶像崇拜都視為是愚昧無知。科學固然重要,可以為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人生有許多美好,許多詩意的東西經過科學的解讀就會變得非常的庸俗,如若人們都理性地計量,科學的活著,那麼我們將永遠失去生活的藝術而變得不再健全。比如,哲學,這種不能使我們富有卻能使我們自由的學科,我們研究它一輩子可能還是會窮困潦倒,但是精神上會收獲自由和滿足。哲學其實是無所謂科學和不科學的,隻不過是每個哲學家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同,才造成不同的哲學流派,精神世界的東西本來就不能苛求對錯,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解讀。但是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唯物主義的才是科學的、才是真正的哲學,唯心和形而上的哲學就是不科學的,因此,芸芸眾生對像黑格爾、康德、尼采等大哲學家的思想都視而不見,這無疑是人生的一種最大的浪費,就像你明知道那裏有寶藏,而你卻視而不見一樣。

隨著金錢橫掃一切這位普羅大眾的偶像,我們物質上越來越富有,但精神上卻越來越潰泛,我們總認為宗教和科學是完全對立的,是非此即彼、有你無我的關係,但是,像歐美這些國家的現實我們卻視而不見,他們幾乎人人有宗教信仰,但科學也是領先世界,這說明宗教和科學並不是對立的嘛。

我說宗教崇拜,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封建迷信,而是我們對真善美的一種熱愛和遵循,對自由的追求,做事之前要心懷的一種敬畏,而不是一起以物質上的回報為出發點。

所以,我們在精神上的投資一定能使我們獲得更加通透和豁達,少一點商人之氣,多一點儒雅之氣,心生敬畏,那麼這個世界肯定是不一樣的世界。

每天做點豐富精神的事,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對財富的追求上,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加自由,讓心更少的為身所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