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禮論:“禮”的思想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觀念。荀子提出,“禮”是“先王”為了調節人們的欲望、避免戰亂而製定出來的“度量分界”,“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荀子認為,“禮”的內容雖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師旅”等等,實質不外乎“養”(“養人之欲”)和“製”(“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強調,“禮”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和治國的根本,即“人道之極”,同時也是至高無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則,“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飾,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荀子。禮論》)
5、教育觀:荀子重視教育和學習的功能,這實際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觀及“化性起偽”人性論的邏輯延伸。他認為,學習對人是至關重要的,“學不能已”,“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教育決定了人後天的成長,“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勸學》)。他指出,知識和德性修養是通過積累而成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荀子認為學無止境、後來者居上,“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並強調“學”的目的就在於“為”,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荀子。勸學》)。
荀子一向被認為是儒家經學早期傳授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諸經,應劭《風俗通》螳臂當車謂:“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論》,認為“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並對荀子的“傳經”作了詳細考證,為經學史研究的學者所基本同意。荀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學家、大學者,在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其地位比較高,但自宋代以後,理學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貶抑荀子,將他從儒家“道統”中排除出來。但荀子的思想學說還是具有頗為深廣的影響,如張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
荀子名言
(1)鍥而不舍(《荀子。勸學》):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荀子。勸學》):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名言
(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4)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8)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