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字子師。根據《後漢書》記載,他是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漢獻帝初年任司徒、尚書令。當時皇帝隻是一個傀儡,董卓大權在握。王允成功策劃了對董卓的刺殺,但是沒有逃過董卓餘黨的反撲,和他的家族一起被處死了。
根據後漢書記載,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壯年時任豫州刺史。因為在和中常侍張讓的鬥爭中失敗,王允被迫去官隱居,在中平六年,何進掌權之後重新出仕,曆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進被宦官誅殺,董卓掌權時,他已經代替楊彪成為了司徒兼尚書令。他反對董卓的暴政,和董卓義子呂布結為密友,利用呂布和董卓的矛盾,於初平三年,在呂布的幫助下刺殺了董卓。董卓死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政,但是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處死,時年56歲。
根據《三國誌》和《資治通鑒》的記載,王允侄子王淩被曹操賞識,在魏國官至太尉,但是在討伐司馬懿時兵敗被殺。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他是貂蟬的義父,貂蟬是造成呂布和董卓反目,以致於呂布最終刺殺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討論三十六計中的美人計和連環計時經常引用此事件。
生平
東漢末年,奸臣董卓弄權誤國,禍國殃民,其行徑激起了滿朝文武和普通百姓的極度憤慨,人人欲誅之而後快。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3年)四月,在一浪高過一浪的聲討聲中,董卓終於被朝廷誅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擔任鏟除董卓這一曆史重任的主要策劃者和組織者,便是東漢獻帝時期的司徒王允。
望族世家初露鋒芒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王允天資聰穎,獨具慧質,深受上輩們的喜愛和賞識。在他們的影響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氣非凡,立誌長大後不僅要繼承和發揚父輩的傳統,而且還要心憂國家,有益於東漢社會。為了實現這一誌向和目標,王允時時刻刻注意自身素質的修養。雖出生豪門世族,但他並不迷戀奢侈的生活和舒適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裏的優越環境,飽讀詩書和泛閱經傳。少年時期,王允就已經成為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遠近文人學土都對他刮目相看。習文章、閱經典之餘,王允還堅持習武強身。他崇慕衛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氣度,同時也佩服他們誓死衛國的精神。認真不懈的文修武練不到數年,王允便出落為一名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由於出生上層士族世家,平日除了習文練武之外,王允也經常跟隨父輩們出入官場,結交許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願意與下層人民接觸,因為這樣更能接近生活,體驗生活,積累豐富的經驗。一時之間,少年王允不僅在同輩中間脫穎而出,而且在整個山西也已經小有名氣。
一次,同郡名士郭林宗因事拜訪王允的父親,正好逢上父親有事外出,王允便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他講究禮節,大方自然。隨後,又與客人讀文論武,商討切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不僅條理清晰,而且見解深刻。在與王允短暫的接觸過程中,郭林宗見他舉止有度,談吐非凡,不禁深深嘖歎,對他如此年紀便具有如此非凡的學識和涵養而大感吃驚,當場拱手稱讚王允說:“王相公可謂是一日千裏,曠世奇才啊!今後一定能成為天子的肱股、國家的棟梁!”之後,郭林宗還主動與王允交好,結為朋友。從此,並州士人便習慣稱王允為“一日千裏,王佐之才”。
19歲那年,王允被推舉為郡吏。任職不久,便遇上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事情:山西晉陽地區有一名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當權宦官,便在當地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百姓懾於趙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王允真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當他得知這一情況後,氣憤地對手下衙吏們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此為非作歹,貪贓枉法,格殺勿論!”隨即下令逮捕趙津,並立即將他解押東市,斬首示眾,以慰民心。晉陽百姓見他們深惡痛絕的禍害已除,個個拍手叫好,他們還紛紛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謝慰問王允,稱讚他是為民做主,不畏強暴的好父母官。王允首次經受世事的考驗,並贏得眾人的稱讚和擁護,由衷地感到高興,更堅定了秉公為官的信心。
東漢末年,由於朝廷腐敗,導致中央和地方買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地方官僚權錢交易極為普遍。與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遊混無賴,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他仗著家裏有錢,向太守王球行賄,要王球給他個官當。財迷心竅的王球是個見錢眼開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賂賄後,便給了他一個補吏的職位。王允對這種肮髒交易十分忿恨,當眾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王球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跡,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當他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後,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衙門,保釋王允,並且請他做自己府中的別駕從事。王允很感激鄧盛的救命之恩,同時也為鄧盛的正義行為所感動,於是一心一意為鄧盛效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鄧盛深感滿意。在鄧盛的提拔和宣揚下,王允的名聲越來越大,為他日後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礎。
韜光養誨鏟除國賊
王允為官初露鋒芒,不僅贏得了州郡官吏和當地百姓的讚賞和欽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鑒於他的才能和表現,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時征召,以司徒高第征為侍禦史。從地方州郡遷到中央朝廷,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也為他實現忠心為國的政治抱負提供了廣泛的政治舞台。
中平元年(公元189年),即王允征為侍禦史不久,全國各地便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為了迅速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特別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擔任王允的從事,率領重兵討伐黃巾軍。王允初次領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韜武略。預先,王允廣泛征求從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見,設計了周密的作戰方案;戰鬥過程中,王允親自披掛上陣,大顯身手,徹底擊潰豫州一帶的黃巾軍。之後,王允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倘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在受降過程中,細心的王允從農民軍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張讓的賓客所寫的書信,信中涉及一些與黃巾軍有關的內容。張讓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權勢很大,極受皇帝寵愛。王允也不計較利害關係,他懷疑張讓與黃巾軍私通,便進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體細節全部揭發出來,並且寫成奏折上奏皇帝。漢靈帝大驚,立即召張讓進宮,怒氣衝衝地指責張讓,並要他交待實際情況。張讓一向在朝中自以為是,指手畫腳,也沒想到有誰敢在皇上麵前揭露他,因此見到王允的奏章後嚇得半死,急忙叩頭謝罪。可張讓是何等狡詐圓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時,不僅不承認自己的罪行,反而說王允忌妒陷害他,說自己對陛下,對朝廷是如何忠心耿耿,沒有絲毫與黃巾軍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靈帝本就有意偏袒張讓,加上被張讓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自認為他無罪,也便不再追究。
張讓脫罪後,對王允心懷忿恨,一心想伺機打擊報複王允。第二年,張讓終於找到一個借口,將王允逮捕下獄。不久,正好趕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釋放,還複刺史原職。可是,睚眥必報的張讓並沒就此罷休,沒出十天,他又以另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獄。
司徒楊賜素知王允的為人和品性,知道張讓是有意想置王允於死地,為了替王允開罪,讓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楊賜派手下人勸告王允說:“你因事得罪宦官張讓,一月之內,兩次下獄,很明顯他是有意和你過不去。如今你是凶多吉少,性命都難保。為了成就自己的誌向,你又何必不先退讓一下,忍一忍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隻一味好強,恐怕他不會放過你,請你仔細思量思量吧!”王允手下的從事也對王允的再次入獄深感憂慮,他們想方設法營救王允。有一名好鬥氣的下屬去獄中探望王允時,痛哭流涕,勸王允向張讓認錯賠罪,求他網開一麵,被王允怒斥拒絕。下屬找來一杯酒,氣憤地對王允說:“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還在獄中受別人的折磨呢?”可是,出乎下屬的意料,王允一把奪過酒杯,厲聲說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賜罪於我,我應當接受懲罰,按照王法在街頭斬首示眾,而且天下人都應以我為戒,不再違反法律,維護社會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藥,以死逃避法律製裁的道理?你們不用再勸我了,我意已決!”說完,便把酒潑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車,又重新被關進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