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退居金陵後,一直過著隱士般悠閑的生活。他在江寧府城門外築宅,離城七裏,離蔣山亦七裏,稱其家園為“半山園”。人們常見他騎馬漫遊於各地湖山,借山水、參禪來安度晚年,此間,他作了不少詩。
在金陵時,常有人來訪。其中王安石與蘇軾在金陵的交往,被傳為佳話。
王安石長蘇軾十六歲,在青年時代,都以才學出眾而引人注目。歐陽修為北宋文壇領袖,他最欣賞的兩個人就是蘇軾和王安石。王安石、蘇軾文學成就均十分突出,均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見上,他倆都主張改革,蘇軾並非像司馬光那般保守,隻是在改革的步驟和方法上見解不一。如此兩個佼佼者,在熙豐變法中成了政敵。王安石執政時,蘇軾曾反對新法,屢遭默降。然而兩人均無害人之心,蘇軾對新法並未一概否定。1079午,蘇軾因“烏台詩案”下獄,王安石已不在京師,驚聞之下,立即在金陵設法營救。
1080年,蘇軾由黃州遷至汝州,途經金陵,多年役有交往的蘇、正在金陵友好地相會了。在蘇軾逗留金陵期間,兩人迸行了多次交談。他們在一起談詩、誦佛。他們在往來的書信和詩中,王安石破例與蘇軾談及了時事,諸如關於用兵西夏等。其中王安石的《北山》詩:
北山輸綠漲橫玻,直塹回塘灩灩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這是他與蘇軾一道遊北山後寫的詩中的一首。金陵相會,使蘇軾更加了解了安石的為人,後來他逢人就稱讚:“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1084年,王安石得了一場重病,神宗派了禦醫趕赴金陵診治。病愈後,他把半山園宅第施舍給寺廟,神宗賜額“報寧禪寺”。自己則在城中租屋居住。
王安石的成就是多方麵的。在哲學思想方麵,他的認識論路線屬於唯物主義,他還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得到了發展。《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麵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僅在彭耜《老子道德真經集注》等書中還保存了若幹條目。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麵,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同情民眾疾苦;晚年的詩側重於講究技巧,雅麗精絕,為世所稱。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此外還有《字說》,係有關文字學方麵的著作,僅在他人著作中殘存了若幹條;《熙寧奏對日錄》係王安石任宰執時有關個人政治生活的親筆記錄,主要保存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亦無傳本。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諡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和王文公。
王安石有不少詠史或懷古的詩篇,也大都寄托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批判精神。如《商鞅》、《範增》、《張良》等篇,往往以“尺幅千裏”的手法,通過對曆史人物的景仰,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感情。在《杜甫畫像》中,不僅高度評價了杜詩的豐富性和創造性,更表明了對杜甫同情廣大人民的精神的繼承:“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最著名的是《明妃曲二首》,現舉第一首如下: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這首詩一掃曆代詩人寫王昭君留戀君恩、怨而不怒的傳統見解,有極大的獨創性。詩人隻從側麵落筆,勾畫了古今豔傳的絕代佳人的形象,以及她獨去異域、懷念故國的淒苦無告的心情。更深刻的是、詩人在結韻裏道出了在階級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婦女受壓迫、被蹂躪的不合理的現實;同時流露了他懷才不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