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蒙哥馬利——苛求完美的無冕之王
文化
作者:朱步衝
在最近10年中,蒙哥馬利和其他歐美高爾夫明星一樣,參與亞洲比賽的頻率越來越高。根據畢馬威KPMG的統計,2009年,亞洲各項賽事頒發了全球大約20%的職業高爾夫賽事獎金,在未來5年中的這個數字還將至少增長50%;截至2011年,亞洲巡回賽的獎金已經膨脹到了4500萬美元,16個國家參與。而對於有幸參加“叢都國際峰會2013高爾夫友誼賽”的30多名俱樂部會員來說,能夠跟蒙哥馬利在球道上的某個球洞打上一兩杆,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絕對值回每年上百萬元的天價會費。但對於後者而言,亞洲和中國帶給他的驚詫同樣不勝枚舉:“比起四五年前,亞洲高爾夫整體表現已經讓人刮目相看,女子組已經被亞洲選手主宰,在職業男子選手方麵,我想他們如果經驗更加充足,比賽中心理韌性更改善一些,很快就能在頂級團體賽事中與歐美強手抗衡。”蒙哥馬利對我們表示,“更讓我驚奇的是,中國從事高爾夫運動的基礎人群素質高得驚人,兩三年前,我在上海遇到了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小球員,我對他們說,開個球給我看看,結果其中一位小紳士用純正的英國口音對我說——先生,您是想要一個高飛左曲球還是低飛右曲球?我當時就驚呆了。”
除去在BMW亞洲巡回賽、泰國皇家杯等亞洲頂級賽事上不斷露麵,喜好設計高端高爾夫球場的蒙哥馬利,也逐漸把自己的業務重心放在了遠東。和其比賽風格一樣,他的設計哲學也有獨到之處:“首先是如何利用天然的地形,必須有特色的沙坑,球道必須寬廣,而障礙區和長草區必須夠嚴酷,這樣才對那些擊打精確的高爾夫球員公平,水麵必須完美地將原生的自然河流與球場整體構造融合在一起。”而此刻他所在叢都國際峰會高爾夫球場,也是他的得意之作。“4年前,我們剛來到這裏的時候,隻有荒山和農田。但是,起伏的山巒和河流,以及中間的平地完美結合在一起,非常獨特。”他眯起眼睛,環視四方,“尤其是雄鷹台的4號、9號洞,就在賞心悅目的水景旁邊。無論是球場還是酒店和其他配套設施,我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給它打六星。草皮是規格最高的夏威夷草(海濱雀稗草),還有全自動無人駕駛球車和獨特的VIP發球別墅,一切都非常完美。”
然而,“苛求完美”並不是蒙哥馬利身上唯一的標簽,他也不是一個運動模範、好好先生。“科林的8個歐巡賽冠軍頭銜和其他賽場表現,集合了天賦、技巧、想象力、堅持,以及精神與身體層麵上不可思議的韌性。”在蒙哥馬利以51%的得票率,與歐巡賽前總裁肯·斯科菲爾德並肩入選“名人堂”後,歐巡賽事首席執行官喬治·歐格拉迪不吝讚譽地表達了對這位蘇格蘭傳奇球星的讚譽。但在全球高爾夫球迷眼裏,有兩個迥然不同的蒙哥馬利:一個是坐在鷹穀球場的家裏,深思熟慮的談話者;另一個是世人熟知的他,不定時炸彈,一輪壞球就能讓他變成混世魔王,總在大滿貫的緊要關頭功虧一簣。在從T形架到穴區的這段距離裏,他是世界上最精確的球手之一,擁有最好的發球技術,擅長使用鐵杆,然而致命的是,他的推杆始終是庸常水平。對於這個論斷,蒙哥馬利倒是看得很淡:“我不是泰戈·伍茲,他9歲的時候就在加州海軍俱樂部打出9洞48杆的好成績,我同樣年紀的時候隻能在皇家特倫俱樂部的練習場上笨手笨腳地練習推杆。”
蒙哥馬利有著超級旺盛的好勝心,他說,幼年的他在Ghyll Royd預科學校期間,同時玩英式橄欖球、馬球和板球,但是最後這些項目都被他放棄了。“高爾夫對我來說,既簡單,又充滿挑戰性,你獨自一人,同時對抗球場和球,又必須同時和幾十個同場競技的對手比拚技巧、耐性和計算,這是其他運動無法給予的獨特魅力。”
在父親詹姆斯擔任管理工作的約克郡Ilkey高爾夫球俱樂部,每周末都有一場職業選手邀請賽,年僅6歲的蒙哥馬利就在那裏遇到了自己的高爾夫球導師比爾·弗格森,他是蘇格蘭全國杯賽冠軍。從6到11歲,他一直在比爾·弗格森的指導下練習。“你越是在職業生涯早期得到高手的一對一指點,你就可以少走彎路,打下良好的基礎。”他對我們回憶說。弗格森不吝將各種球場上的微小技巧傳授給他,比如在救沙坑球時,杆麵不能太開放,擊球者總是傾向於下杆太過陡直,杆頭應該輕鬆地從球下的沙子中“掠過”而不是挖下去。“然而弗格森給我最寶貴的財富,是精神層麵上的耐性,不要操之過急。在高爾夫球場上,急躁是一個可怕的敵人,這讓我從很早起就擁有了一種穩健的比賽風格,等候,等候時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