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換主席
專欄
作者:邢海洋
又到“3·15”。這一天到來前,投資者首先想到的是規避上市公司中的黑天鵝:食品、藥品等消費類股票。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海外股市一路高歌,道-瓊斯指數連漲了10天,金融危機後美國股市已經上漲了125%,國內A股仍盤桓在10年前的位置。其實,上市公司樹大招風,產品造假的潛在信譽損失遠高於銷售上的獲利。昔日的三聚氰胺,今天的海砂蓋樓,都不是上市公司的主觀意願。使股市一蹶不振十餘年之久的不是產品缺陷,而是財務造假,是懲治造假的製度性失靈。如今主張嚴厲治市的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又調離了,怎不令投資者心生寒意。
上市公司的作假,最新披露出來的創業板公司萬福生科。一家米業公司,剛上市一年便被立案稽查。上市之前4年間公司累積虛增淨利潤1.6億元左右,占利潤的近九成。虛假的利潤助其上市圈錢。在證監會的稽查下,萬福生科不得不承認財務造假並宣告了虧損。這家導致投資者數億元損失的企業麵臨著行政處罰和司法製裁。可製裁的力度,在郭樹清執掌證監會,對造假懲治力度“空前”的情況下,違規者犯罪成本仍微乎其微。以剛剛結案的“史上最重處罰”綠大地財務造假為例,司法部門僅對公司處以1040萬元的罰款,對參與發行的聯合證券等三家機構罰沒2400萬元。相對於公司IPO從市場上獲得的高達3.46億元募集資金,可謂“九牛一毛”。並且,綠大地上市資格仍被保留著。郭主席任內,對造假公司的退市製定了遠比以往更嚴厲的退市規則,如“36個月內累計三次被公開譴責”即退市,但仍留下了人為幹預的空間。
IPO造假用最小的成本,帶給既得利益者以最大的財富。從統計數字上可以看出上市造假對投資者的掠奪變本加厲:2010年347隻上市新股中業績變臉比例為23.34%;2011年282隻新股中業績變臉比例為26.60%;2012年128隻新股三季報顯示的業績變臉占比43.75%。遏製這樣觸目驚心的現象,郭主席痛下重拳,如將上市材料的信息披露提至發審前,發動公眾監督。今年1月,證監會又啟動史上最嚴IPO打假,隻要保薦機構報送了申報文件,則無論處於發行申請的哪個階段,隻要申報文件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都將會被追究責任。業內估計,正是因為嚴厲的追溯製度,已經遞交了IPO申請的800家企業或有相當一部分知難而退。當然,與海外造假的坐牢處罰相比,我們的罰款、市場禁入等懲處措施還顯得過於“心慈手軟”。
在《證券法》對違法違規頗為仁慈的大的製度框架下,郭樹清成為最為忙碌的證監會主席。他在任的18個月內,證監會出台了近70項政策規則,是名副其實的“7天一新政”。回頭看,郭氏改革的突破之處主要是對上市和退市製度的修正,對上市公司的分紅回報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還加強了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上市和退市製度是證券市場運行的核心,把住上市關口,再令不合格企業迅速被淘汰,在監管部門看來就能維持市場的吐故納新,保持其活力。而嚴格監管,加大其造假成本,又可以把上市企業規範在健康的運營軌道上。但在有些學者看來,這樣的非市場化的監管探索屬於治標不治本,隻糾纏於細枝末節,並未觸動市場病灶,隻有來一場徹底的頂層設計,才可以將資本市場的所有劣根之處鏟除。也的確,中國股市20餘年曆史,主席換了一任又一任,各種治市手段不斷翻新,到頭來還是一個弱肉強食的蠻荒之地。郭氏新政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在證監會職權範圍內盡到了最大的嚐試。有人說,與前任證監會主席股權分置改革比起來,郭氏新政缺乏實質性變革。但這恰恰說明資本市場的改革進入到了深水區,很少讓所有人共贏的製度紅利了。
即便是這樣的“在市場和監管夾縫”中努力還資本市場以公正公平,也遭遇了罕有的阻力。嚴審項目,暫停IPO,而IPO圈錢背後大部分都是權貴們,再查下去權貴們的利益要受損。現有製度框架下,或許這些既得利益者還不足以撼動證監會主席的地位,但郭氏新政提高債券市場的地位,鼓勵企業直接發債卻威脅到了大型國有銀行的利益,足以使其去職。
還是回到“3·15”曝光的海砂樓。香港無線劇集《創世紀》中因海砂蓋樓,私人建築商被判入獄多年,並被永遠逐出香港建築市場。在深圳的現實世界,涉案攪拌站隻是被吊銷執照。海砂蓋樓的損害是建築壽命減半;證券市場造假的低成本,A股市場比海外市場滯漲也就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