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一枚最重要的“棋子”?
專欄
作者:宋曉軍
3月15日,中美首腦通了電話。奧巴馬在電話中除祝賀中國新當選的國家領導人之外,強調了中美兩國應“努力構建基於健康競爭而非戰略博弈的新型大國關係”。而中國新任最高領導人則強調了“中美在亞太完全能夠有更大作為,讓太平洋成為真正的太平之洋、合作之洋”。由於當天國內一張發行量很大的報紙摘登的一篇文章與中國新任領導人在電話裏談到的“太平之洋、合作之洋”有很大關係,因此也引起了國內軍事迷的熱烈討論。
3月13日,日本《外交官》雜誌網站上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對中國的海上封鎖?》的博客文章,作者為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客座高級研究員麥迪卡爾弗(Rory Medcalf)。3月15日,國內媒體翻譯轉載了此文。這篇博客實際上是對美國《戰略研究》雜誌之前刊登的一篇長文的質疑(長文的題目為《束縛:美國海上封鎖中國的背景、行為與後果》,作者為美國軍事專家肖恩·米爾斯基)。這篇在網站上長達10頁的長文大致意思是,美國海軍雖然有能力對中國實施海上封鎖,但必須在具有創新性的政策設計基礎上,與印度、日本、俄羅斯達成對中國實施能源、貿易封鎖的默契。同時,這也取決於中國能否解釋清楚其軍力發展的意圖並與國際社會真誠合作。而在這一點上,現在的情況很可能適得其反。雖然軍事迷們對這一結論並不認可,但還是就這篇文章與“太平之洋、合作之洋”的關係進行了討論,其焦點之一就是俄羅斯。
首先是,雖然美國新任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Thomas E.Donilon)在當地時間3月11日於亞洲協會發表題為《2013年的美國與亞太地區》講演時,在“結盟”一節中並沒有提到俄羅斯,但是俄羅斯在未來確實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中國不能忽視美國的結盟能力,這就如同上世紀80年代美國陷入“越戰”和金融“雙危機”後,毅然決然地由尼克鬆政府做出了“一定戰略讓步”與中國結盟在太平洋方向牽製蘇聯一樣。在討論中,比較具體地討論了國防支出與結盟的問題。根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2013軍力平衡》列出的一個中、美國防支出估計圖表顯示,以美國三種不同預算計劃和中國國防支出的三種增速估計,中國國防支出追平美國國防支出的最近年份為2024年,最遠年份為2050年。而根據美國一家研究國際期貨的谘詢機構(Frederick S.Pardee Center)采用上百個變量建立的模型計算,中國的國防開支應追平美國國防開支的年份約為2036年。同時,該機構還預測,到2040年全球國防開支的結構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即將從2010年20%的國家占有全球國防開支的80%,變為2040年80%的國家將占有全球國防開支的50%。為此美國專家建議,美國未來要更加注重與對手周邊國家的結盟。事實上,這一結論已經被從小布什到奧巴馬政府加強與印度和日本等相關國家結盟的政策證實,而唯一的懸念還是俄羅斯。
說到俄羅斯不能不提到蘇聯。根據西方當年相關綜合數據統計,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前後,蘇聯的國防支出變化就較大。比如1960年,蘇聯國防支出按官方外彙牌價折算為211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防支出的46%。到1970年,蘇聯的國防支出552億美元,為美國國防支出的70%。到1974年,蘇聯的國防支出為916億美元,是美國國防支出的116%。而在這期間,美國不僅放棄了為整個“自由世界”買單、35美元換1盎司黃金的“布雷頓森林計劃”,而且用“讓利”開啟了與中國結盟的旅程。現在中國的國防支出雖然隻有美國的1/6,但是從趨勢上看,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40年後,中國會不會做出與當年俄羅斯一樣的選擇呢?
對此有軍事迷回答,從目前看,中國不會像當年蘇聯那麼“霸道”,“野心”那麼大,而且中國的國防開支僅占GDP的1.5%以下,不像當年蘇聯按西方估計的已經連續幾年占到了GDP的10%以上。說到這兒,有軍事迷問,中國新任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選擇俄羅斯是否證明在“太平之洋、合作之洋”這盤大棋中,俄羅斯是一枚最重要的棋子?這時有人說:當年勃列日涅夫增加大幅軍費同時推行的“工資福利”改革計劃中,並沒有真正照顧到蘇聯底層員工的利益。其實當下的中國與美國一樣,要想下好太平洋這盤“大棋”,最重要的棋子也許都是在國內。因為沒有人能說清楚,中國未來的國防開支會不會像現在的美國國防開支一樣被社保、醫療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