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謀略二 樹起你的招牌(1 / 3)

學會感激生命

《格列佛遊記》一書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頹廢的厭世主義者。他每次生日都黑衣素食,以示對自己的出世感到遺憾。盡管如此,他仍然讚美幸福是促進健康的最大力量。他宣稱:“世上最好的醫師是節製醫師、安靜醫師和快樂醫師。”我們也許都能受到這位“快樂醫師”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注意自己擁有的可貴財富——比故事中阿裏巴巴的財富還多。你會為億萬富翁出賣自己的眼睛、手足、聽覺、孩子或家人嗎?把擁有的資產加起來,你就會發現,縱使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等人所有的金銀堆聚起來,也買不到你所擁有的一切。

但是,通常,人們對自己與生俱來的資本視而不見,很少想到自己擁有的,卻總是想得到自己所沒有的。這就是人的一個天性。

《時代周刊》上登過一篇文章,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個士官在一次戰役中被炮彈碎片刮傷喉嚨,輸了七管血。他寫了張紙條問醫師:“我會活下去嗎?”醫師回答說:“會的。”他又問:“我仍可以講話嗎?”他又得到了肯定的答複。於是這個士官在紙上寫道:“他媽的!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你為什麼不也停止憂慮,對自己說:“他媽的,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也許你就會發現,事情其實微不足道,不值得操心。

羅根·帕索·史密斯說過一句極富智慧的話:“生命中隻有兩個目標: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隻有最聰明的人才可以達到第二個目標。”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種切身感受:當自己春風得意之時,便會感覺生活處處充滿陽光;而一旦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就覺得生活陰暗,甚至感到世界的末日即將來臨!因此,個人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事業。其實,我們每個人擁有90%的長處,而隻有10%的不足。問題是,你如何發現和對待這90%與10%的關係。當你將自己的10%與他人相比時,你不禁會感歎:原來我如此富有!

艾迪’瑞肯貝克和朋友在太平洋上絕望地漂流了21天之後,說道:“我學到了一點——人隻要有淡水喝,有東西吃,就沒什麼好抱怨的了。”

生活中的事有好有壞,但壞事充其量也就占1/10。所以,使自己生活愉快的方法就是把精神放在另外的9/10的好事上。如果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1/10的糟糕的事情上,隻會讓自己擔憂、鬱悶,損害自己的健康與情緒。

著名作家梭羅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是告訴自己一個好消息。然後,他會對自己說:我能活在世間,是多麼幸運的事。如果沒有出生在世,我就無法聽到踩在腳底的雪發出的吱吱聲,也無法聞到木材燃燒的香味,更不可能看見人們眼中愛的光芒。於是,他每一天都滿懷對生命的感激之情。

其實,快樂的經曆也許正如花的芳香,或是從窗簾透過的金色陽光,或者僅是一句友好的話、一個小小的善舉、一首優美的樂曲。但是,你必須在睡覺前去尋找這樣快樂的體驗,這是你入睡前最有價值的一件事。

俗話說:知足常樂。但知足不能讓人停滯不前。如果當初人類滿足於獵捕動物和采摘野果子,那麼還會有我們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嗎?所以,我們應該永不滿足於現狀,隻有這樣才能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富蘭克林人壽保險公司前任總經理貝克說:“我奉勸你們要永不滿足。不滿足的含義不是心灰意冷,而是上進心的不滿足。這種不滿足在全世界的曆史中已經產生了很多真正的進步和改變。我希望你們絕不要滿足。我希望你們永遠迫切感到不僅需要改進和提高你們自己,而且需要改進和提高你們周圍的世界。”

不滿足能激勵人們從弱者變成強者,從失敗走向成功,從苦難走向幸福,從貧窮走向富裕。

當你犯了錯誤時該怎樣辦呢?當事情出了問題時,當他人對你產生誤解時,當你遭遇到失敗時,當一切都似乎暗淡無光時,當你的問題看起來好似不可能令人滿意地解決時,你又該怎樣做呢?

難道你就無所作為,聽任困難壓倒你嗎?難道你就束手無策,逃之天天嗎?

麵對困難你能激勵鬥誌,把不利條件變為有利條件嗎?你能確定你需要什麼嗎?當你認識到你所向往的目標能夠並將要實現時,你能應用切實而清醒的思考並積極行動起來嗎?

拿破侖·希爾說:“每種逆境都含有等量的成功的種子。”

你想想,在過去有些事情似乎有巨大的困難或不幸的經曆,它們卻鼓舞著你取得了成功和幸福;沒有這些東西,你反而不會取得這種成功和幸福。這種情況難道不是真實的嗎?

永不滿足能夠激勵你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現狀。愛因斯坦是不滿足的,因為牛頓的定律不能解答他的一切問題,所以他不斷地探究自然,終於提出了相對論。根據這種理論,人們找到了擊破原子的方法,懂得了質量與能量相互轉換的關係,並成功地征服了空間,解決了許多令人費解的問題。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這種永不滿足的精神,這些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當然,我們不可能都具有愛因斯坦的聰明和智慧,或許奮鬥並不能使我們的境況改變太大,但奮鬥卻可以讓我們的精神充實,明白我們想要的,並不斷追求。

獨立特行

一般人都會有強烈的榮譽感。都想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獲得眾人的注目。很少人願意默默無聞的活一輩子。因此,少年人及青年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在任何一方麵都不特殊的話,又怎能在一群人中顯得突出呢?”學校是小孩最早與社會接觸的場合,從一開始,它就在兩個方麵向他們挑戰。一方麵,由於它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必須與它妥協,並適應它,不然就會長期感到心情煩悶。另一方麵,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隱沒在一大群人當中,也不是大多數青少年所能接受,他們想使自己在一群人當中脫穎而出的欲望非常強烈。

為了使自己顯得獨特,引人注目,許多青少年都把目光集中在獨立生活上。要使自己和親友之間產生距離,有許多方法可行,最激烈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怒。對一個和自己有關係的人發脾氣,可以暫時切斷彼此之間的感情上的聯係,然而,這種方法卻容易令人感到精疲力竭,而且一旦憤怒的感覺消失,雙方的疏遠感也逐漸消失。

等和父母分開的程度已到能產生“我們對他們”的心態時,青少年開始處理他們第二件想做的事:在他們所處的社交圈中變得特殊起來。請注意他們行事的順序——首先是全力尋求獨立,然後是不斷地努力在公開場合表現自己的個性。

在不自覺中,有些人會把這兩個目標融合成一件事情看待。

這是一個簡單、可以理解、但卻悲慘的策略,因為有許多人因此再也無法恢複正確的心態。幾十年以後,他們仍會追尋其中一個目標,或是另一個目標,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