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輕易盲從
“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一位哲人說。
這對喜歡強調“由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震撼。
年輕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費盡心思去適應、融人周圍的環境中,他們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棱角,成為一粒普通的沙子。他們害怕別人對自己異樣的目光。
小孩喜歡與同年齡的人做相同的事,他們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證據。假如這些同伴之間的標準與父母的標準發生衝突,對他們也會造成極大困擾。對身為父母的人來說,這也正是最讓他們頭痛的地方。
當我們身處不熟悉的環境,又沒有以往的經驗可以參考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
成熟的人從來不會去刻意順應環境而逃避災難。他們喜歡表現自我,展現自我的才華,讓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想,他們不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
一些認為自己負有某種特別使命的人,並不需要你向他們發表什麼有關人生價值的長篇大論。這種人通常為熱誠的使命感所驅使,因此變得義無反顧——一種強烈的內在力量,使他們能不顧一切地去麵對各種困難。
但一般人——像你和我,或隔壁的鄰居——便常常搖擺於各種團體的壓力之間。因為我們認為:假如有那麼多人反對,想必是我們錯了。我們的信念常常被絕對多數所壓倒。當大多數人反對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對自己的判斷失去信心。
也有人認為:那些不隨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歡嘩眾取寵或喜歡標榜“與眾不同”的人。我們不會以為一個留胡子的人,或一個在大街上打赤腳的人,或穿著T恤參加正式宴會的人,或在劇院內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歡自由的獨立人士,反而會以為他們像動物園裏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明罷了。
任何人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是存在的意義,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堅持一項並不獲得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次,我參加某個社交聚會,談論正轉入最近發生的某個話題。當時,在場的人均讚成某個觀點,隻有一位男士表示異議。他先是客氣地不表示意見,後來因為有人單刀直入地問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希望你們不要問我,因為我是與各位站在不同的一邊,而這又是一個愉快的社交聚會。但既然你問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接著,他便把看法簡要地說了出來,立即遭到大家的圍攻。隻見他堅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場,毫不讓步。結果,他雖然沒有說服別人同意他的看法,卻贏得大家的尊重。因為他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做別人思想的應聲蟲。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專家的時代。由於我們已十分習慣於依賴這些專家權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漸喪失對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對許多事情提出意見或堅持信念。這些專家會這麼輕易取代我們的地位,是因為我們讓他們這麼做。
現今的教育趨勢,是針對一種既定的性格模式來設計,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很難訓練出什麼領導人才。由於大部分人都是跟從者,不是領導者,所以我們雖然很需要領袖人才的訓練,但同時也很需要訓練一般人如何有意識、有智慧地去遵從領導。如此,才不會像被送上屠宰場的牛群一樣,盲目地跟著走。
許多小兒科醫師告訴我們要如何喂養、撫育和照顧子女,也有許多幼兒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該如何教導子女;做生意的時候,有許多專家告訴我們如何使生意成交;甚至我們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專家意見的影響。這些專家觀察、製作圖表,然後把意見銷售給大眾,讓大眾去消化、吸收,並奉之為救世的福音。
幾乎所有的人都有追“風”的習慣,他們總是因為別人的看法或別人的做法去做某件事,就是喜歡趕時髦。
愛德加·莫爾認為這種東西會扼殺人類個體的珍貴價值,“這種扼殺,正如同令人痛恨的納粹政權一樣,它鼓舞了人性中的殘暴和專製成分,這正與美國社會的理想背道而馳。”
不可否認的,我們今日最難要求自己達到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麵目。”在這充滿了大眾產品、大眾傳播及學校教育的當今社會,了解自己很難,要維持自己的本來麵目更難。我們通常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被認定為什麼樣的人,同時也去把別人看做什麼樣的人,這樣我們便失去了原有的性格而隨大流。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洛·達斯指出:
“無論你受到的壓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變自己去順應環境,但隻要你是個具有獨立性氣質的人,便會發現,不管你如何盡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環境投降,你仍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自尊……隨波逐流雖可一時得到某種情緒上的滿足,卻也時時會幹擾你心靈的平靜。”
“人們隻有在找到自我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什麼事、以後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等等這類問題。”
“生命對我們的意義,是要把我們所具有的各種才能發揮出來。我們對自己的國家、社會、家庭,都負有責任。這是我們來到這世上的理由,也能使我們活得更有用處。如果我們不去履行這些義務,社會便不會有秩序,我們的天賦和獨立性也不能發揮——我們有權利、也應有一個神聖的機會去培養自己的獨特性,並借以追求自己、家人、朋友,甚至全人類的快樂幸福。”
態度決定一切
神奇教練米盧因帶領中國隊打進世界杯決賽圈而成為國人心中的英雄,這已是他第四次創造奇跡。他的座右銘是:態度決定一切。
看一個人做事的好壞,從他工作時的精神和態度就可知道。如果某人做事的時候感到所做的工作困難重重,勞碌辛苦,沒有任何趣味可言,那麼他絕不會做出偉大的成就。
一個人對工作所具有的態度,和他本人的性情、做事的才能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的部分表現。而一生的職業,就是他誌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所以,了解一個人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了解那個人。
如果一個人輕視他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很粗陋,那麼他絕不會尊重自己。如果一個人認為他的工作辛苦、煩悶,那麼他的工作絕不會做好,這一工作也無法發揮他內在的特長。在社會上,有許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沒有把工作看成是創造事業的要素、發展人格的工具,而視為衣食住行的供給者,認為工作是生活的代價、是不可避免的勞碌,這是多麼錯誤的觀念啊!
其實,勇於麵對困難、克服困難的人才能增強自己的毅力,塑造自己的個性。那些隻知道抱怨的人隻不過是一些懦夫,他們永遠也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
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不允許你對自己的工作表示厭惡。如果你為環境所迫而做著一些乏味的工作,你也應當設法從這乏味的工作中找出樂趣來。要懂得,凡是應當做而又必須做的事情,總要找出事情的樂趣來是我們對於工作、生存應抱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能有很好的成效。如果一個人鄙視、厭惡自己的工作,那麼他必遭失敗。引導成功者的磁石,不是對工作的鄙視與厭惡,而是真摯、樂觀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熱情。不管你的工作是怎樣的卑微,你都應當付之以藝術家的精神,應當有十二分的熱忱。這樣,你就可以從平庸卑微的境況中解脫出來,不再有勞碌辛苦的感覺,你就能使你的工作變的有樂趣,而厭惡的感覺也自然會煙消雲散。如果我們能以充分的熱忱去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為最精巧的工人;如果以冷淡的態度去做最高尚的工作,也不過是個平庸的工匠。所以,在各行各業都有發展才能、提升地位的機會。在整個社會中,實在沒有哪一個工作是可以藐視的。一個人的終身職業,就是他親手製成的雕像,是美麗還是醜惡,可愛還是可惜,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而人的一舉一動,無論是寫一封信,出售一件貨物,或是一句談話,一個思想,都在說明雕像的或美或醜,可愛或可憎。不論做何事,務必竭盡全力,這種精神的有無決定一個人日後事業上的成功或失敗。一個人領悟了通過全力工作來免除工作中的辛勞的秘訣,那麼他也就掌握了達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處處以主動、努力的精神來工作和生存,那麼即便在最平庸的職業中,也能增加他的權威和財富。
任何人都應有這樣的誌向:做一件事,不論遇有什麼困難,總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在工作中,要表現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潛能,不可因工作的卑微而自己看不起自己。隻有那粗陋的工作,才是可恥的表白,才是真正的糟蹋你自己。
樹立遠大的目標
三隻青蛙掉進鮮奶桶中。
第一隻青蛙說:“這是命。”於是它盤起後腿,一動不動地等待著死亡的降臨。
第二隻青蛙說:“這桶看來太深了,憑我的跳躍能力,是不可能跳出去了。今天死定了。”於是,它沉人桶底淹死了。
第三隻青蛙打量著四周說:“真是不幸!但我的後腿還有勁,我要找到墊腳的東西,跳出這可怕的桶!”
於是,第三隻青蛙一邊劃一邊跳。慢慢地,鮮奶在它的攪拌下變成了奶油塊。在奶油塊的支撐下,這隻青蛙奮力一躍,終於跳出了奶桶。
正是明確的目標——“要找到墊腳的東西,跳出這可怕的桶”——救了第三隻青蛙的命。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幾年前,有位極具激發力的演說家對百萬俱樂部的保險推銷員(他們在前一年已銷售價值100萬元的壽險)演說。他對他們說:“沒有任何事能阻止你在一年內賣掉價值500萬元的保險,並且,你今年就可以做到。”
那是在6月,不少頂尖的推銷員告訴他,或許可能在一年中推銷出500萬元的壽險,但那恐怕不會是今年,因為今年已過去一半了。演說家堅持說道:“如果你計劃在今年10月31日前賣掉500萬元的壽險,你就會做到。”大約在12月20日左右,他接到那家保險公司總裁的電話,告訴他上次參加聽講的人員中,有8人在那年賣出價值500萬元的保險。因為他們製定了目標及完成目標的計劃。
任何成長都不會輕易獲得,這樣巨大的成就更是付出了努力的。訂下目標並付諸實踐是獲得成就的惟一方法。但計劃必須謹慎構築,有力執行,以取得成果。聽來像老生常談,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世上隻有很少人認清:為自己製定目標及執行計劃,是惟一能超越別人的可行途徑。
崇高的目標就像黑夜的一盤明燈,照亮你前行的路途;崇高的目標就像指南針,讓你在浩瀚的大海中不至於迷失方向。一位企業家指出:如果你是一個學生,隻為分數而學習,那麼你也許能夠得到好分數;但是,如果你為知識而學,那麼你就能夠得到更好的分數和更多的知識。如果你為做生意而努力,那麼你可能會賺很多錢;但是,如果你想通過做生意來幹一番事業,那麼你就有可能不僅賺很多錢,而且會幹一番大事。如果你隻為薪水而工作,你有可能隻能得到一筆很少的收入;但是,如果你是為了你所在公司的前途而工作,那麼你不僅能夠得到可觀的收入,而且你還能得到自我滿足和同事的尊重。你對公司所做的貢獻越大,就意味著你個人所得到的回報就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