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施庭教堂的邊門出來,就到了聖·彼德教堂左側一個夾道中,出夾道就是聖·彼德教堂的正門,也就是整個廣場的正中間的位置了,昨天我們在聖·彼德教堂外邊已對它的前景和整個輪廓作了番欣賞,這時便直接進到了教堂裏邊去。

聖·彼德教堂之宏大,僅在外邊還感受不夠,有些建築是在外邊看起來很壯麗,進到裏邊便不那麼驚人了。聖·彼德教堂卻相反,進去後反而比在外邊觀看顯得更加寬廣高大。您可以設想一下,站在跨徑41.6米寬的大圓頂底下仰頭往上看那137.8米的高處,被彩電玻璃染成玫瑰色的陽光照耀得似真似幻的金色穹頂和似隱似現的十字架上的耶穌受難像那種感覺。腳下就是爭論了數十年沒有結果,後來在米凱朗基羅手中完成的十字形的大殿。這十字橫豎各長140米,27.5米寬,46.2米高。在這麼大的空間裏從上至下,前後左右全被精美的雕塑,描金的彩畫填滿,人站在裏邊就像一隻螞蟻掉進一口縷金嵌銀,玲瓏剔透的多寶櫥中,但這是多麼巨大的一個多寶櫥啊,不說各個龕中有名有姓的先知和教皇的塑像,隻圓穹四周和屋隅角落那數不清的裝飾性天使塑像,每個都比真人大許多。進門左側頭一個龕內就是米凱朗基羅那尊有名的“哀悼耶穌”青銅雕塑,聖母瑪麗亞低頭抱著從十字架解下來已經失去知覺的耶穌,母親無告的悲痛和獻身者那超脫的境界從兩個人的姿態和麵部上表露得細致準確,含蓄深沉,看過後使你再也邁不動腿,忍不住要擦眼睛。這些塑像,這些彩畫,互相輝映,互相配合,使整個殿堂渾然一體,細細觀察,繪畫的每一根線條,每一筆勾繪,雕塑的每一條衣折,每一根須發,無一不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絕沒一點敷衍,絕沒一絲馬虎。我覺得這樣的偉大成就,不隻是靠技藝靠聰明就能完成的,這是信仰的力量,理想的力量。不論在今天的人看來這些前輩藝術家的信仰是否科學,是否合理,但對他們本人來說那是偉大神聖的,是願意為它獻身的,沒有這樣一種執著的堅定的思想力量,光憑人的兩手是達不到這種完美的境界的。

走出聖·彼德教堂後,我很久不能平靜,我覺得一下明白了許多。成熟了許多,我想先冷靜下來,清除雜念,準備再去威尼斯,翡冷翠,準備更用功的去讀這本形象的大書,領悟更多的人生和藝術的真諦。

坦白地說這麼宏偉又這麼精致的建築物我從沒見過,我突然明白了一個早就應該明白,而實際上現在才具體感受到的真理,那就是我們有曲阜孔廟、北京故宮、蘇州園林等等世界獨一無二的古代建築,這是我們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我們應該為此驕傲,但不必因此就覺得天下第一,這個世界是各民族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人家也有人家的偉大貢獻,也有人家的“世界第一”,風格各有不同,但不能分上下高低。互相尊重,互相借鑒,才使得我們這個地球更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