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1 / 3)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東陽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幹意見》精神,全麵了解掌握我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現狀,分析解決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提供可靠依據,最近,我帶領文明辦、教育局、文體局、團委、婦聯5個單位部門負責人,深入機關、學校、社區,采取走訪調查和召開了中小學校校長、書記、班主任、老教師、學生代表、機關幹部及社區居民參加的各種不同層麵的座談會,對全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麵、係統的調查研究,並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情況及主要成效

誌丹縣位於延安市西北部,總麵積3781平方公裏,全縣轄6鎮5鄉1區,201個村(居)委會,33437戶130263人。現有未成年人(18歲以下)37369人,其中城鎮7782人,農村29582人;上高中的有1962人,初中7823人,小學19992人,幼兒園1124人,輟學及社會閑散6468人。去年以來,全縣各級各部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明確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有效推進了全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健康向上發展。總體呈現出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新風尚。具體講:一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日益引起各部門和廣大群眾的高度重視。調查中有95%的幹部群眾及學生家長認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勢在必行,必須大力加強。一些部門單位也相當重視,縣教育局把德育工作納入學校教育總體規劃,全麵實施。縣關工委聘請了“五老”成員,成立了道德與法製宣講團,每年宣講20多場次,受教育者達3萬餘人次。團委、婦聯等部門也充分發揮職能優勢,認真開展“小公民”道德建設等多種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二是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環境得到優化。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積極開展城鄉環境與秩序綜合整治、“公民道德建設年”、“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等活動,促進了全縣基礎設施完善、環境秩序改善、道德素質提升。特別是在文化娛樂場所和校園周邊環境整治上,成效比較明顯。網吧從2003年的20家(城區13家、鄉鎮7家)減少到目前的10家(城區6家、鄉鎮4家);電子遊戲廳全部取締,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社會環境。三是未成年人群體素質有較大提高。集中體現在他們能自覺擁護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對祖國的前途和我縣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調查中有86%的青少年對祖國發展充滿信心,他們崇尚知識、勇於進取、觀念開放、思想活躍;成就自我、服務社會願望明顯增強;遵守紀律、熱心公益已經成為我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體現。本次調查中73%的家長表示自己的子女或學生對希望工程、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事業熱心參與。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發生著劇烈變化,使部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向“自我”傾斜,被“金錢”扭曲,出現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傾向。主要問題表現為:

1.缺乏良好的道德基礎,公德意識較差。道德基礎是道德實踐的根本。調查發現部分未成年人道德基礎並不堅實,對道德準則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在日常行動中,則突出地表現為亂扔垃圾,破壞公共設施等不良現象。被調查的未成年人中有72%“偶爾有”或“經常有”亂扔垃圾的行為,有49%曾經有過破壞公共設施的行為。

2.法治意識淡薄,違法犯罪上升。部分未成年人是非觀念差、法治意識不強,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識,處事方式簡單,對自己的行為無法控製,違法犯罪現象越來越突出,數量越來越多,作案手段越來越先進。過去是小偷小摸,現在是故意傷害、盜竊財物、敲詐勒索、攔路搶劫樣樣俱全;過去是“大孩子”才敢幹,現在逐步向低齡化發展;過去是單槍匹馬地幹,現在以團夥開始出現並且有明顯分工,實行作案、放哨、銷贓一條龍;過去是隱蔽作案,現在出現暴力對抗。據縣公安局提供數據從2003年至目前,全縣先後共查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100多人次,占違法犯罪案件總數的23%,僅保安鎮就有50人,其中教育誡勉11人,進少教所12人,接受勞教改造2人,刑事拘留6人,治安處罰19人,平均年齡是14.5歲,呈現出低齡化、多樣化、集團化、手段成人化等特征。

3.不良習氣增多,傳統美德漸為缺失。很多未成年人尊老愛幼、艱苦奮鬥等傳統美德漸為缺失,相反的不良習氣卻越來越在未成年人身上顯現,嬌生慣養、不愛勞動、怕苦怕累、抽煙喝酒等表現愈見增多。在調查中,有“不尊重他人”的占12%;有“經常睡懶覺”不做事的占27%,有抽煙喝酒的占16%。

4.心理問題凸顯,不健康行為表現突出。未成年人不健康行為表現為有的自私、任性;有的嫉妒心強;有的在家中有“小霸王”之稱,性格飛揚跋扈;有的做事缺乏耐性,沒有腳踏實地的精神;有的則很自卑,缺乏自信心,遇事稍有不順利就打退堂鼓;有的在青春期缺乏正確健康的心理教育,發生“早戀”行為。據調查顯示,有79%的青少年學生會“嫉妒比自己條件好的同學”,有43%的青少年學生“不喜歡別人使用自己的東西”。在縣中學高二某班68名學生中調查有11人曾經“早戀”。

5.學習態度不端正,有逃學厭學不良現象。在一些未成年人眼裏,金錢是萬能的,金錢是第二生命。因此,他們不願上學,不願讀書,在家裏,家長的教導他說是?嗦、煩人;在學校,老師的教育他聽不進去,甚至頂撞。自由自在,信馬由韁,我行我素,熱衷於吃喝玩樂、打打殺殺、偷竊搶劫,習慣於看黃色錄像、上網吧聊天、夜不歸宿。在誌丹中學調查中,有一位高三學生說,現在上學沒用,上學不如去賺錢,有錢就可以買工作。

分析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麵:

1.家庭教育方麵。一是家庭教育欠妥。不少家庭教育子女缺乏科學的方法。有的父母對子女要求不夠嚴格,不管不問,放任自流;有的父母對子女嬌縱溺愛,一味滿足子女在物質生活上的需求,養成子女任性、貪圖享樂等不良習性;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粗暴生硬,往往以打罵代替對子女的批評教育,使子女身心遭到創傷。根據調查,對子女要求不嚴的占16%;對子女溺愛的占26%;對子女采取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的占18%。二是殘缺家庭的負麵影響。有的是父母早逝,有的是父母離異,孩子缺少完整的家庭愛撫,容易導致趨向發展。2004年全縣26名未成年人犯罪中,殘缺家庭為20名,占76.9%,其中單親的8名,離婚的8名,分居的4名。三是貧困交加疏於管理的家庭缺少關愛。有的父母體弱多病,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思想負擔重,精神不振,心情憂鬱,自卑感強烈。在城關小學調查中,父母外出打工經商的學生占60%。他們由隔代老人監管、教育,這種情況往往隻能做到以生活上的照料為主,不能給予未成年人較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導。四是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總想讓其出人頭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巴不得孩子強似他人,考上清華、北大成為群眾所追逐的目標,隻關心孩子的考試,不關心孩子的品行養成;隻關心孩子的吃穿,不關心孩子的成長;隻看得見孩子的優點,而看不到孩子的缺點。過早的讓孩子上學,過高的望孩子得滿分,過多的幹預孩子學這、學那,一旦不盡如人意,便冷嘲熱諷,放任不管,孩子逆反、厭學、逃學甚至違法犯罪。五是家庭環境不良行為,形成不健康心理的未成年人占46%。

2.學校教育方麵。一是學校教育導向偏差。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製時期,喊的是素質教育,做的是應試教育,議的是教學質量,看的是學生成績,受這種評價機製、辦學指揮棒的影響,學校仍然片麵追求升學率,忽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忽視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等優良傳統的培養。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二是學校德育有名無實。現在學校德育工作是認識上錯位,評價上缺位,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評起來不要,德育活動上的形式化,方法上的片麵化,教育手段的軟弱化越來越突出,考試成績仍然主宰學校的一切,學校是為了考試幹,老師圍繞升學轉,多數學生陪著少數學生讀,在這樣一種學習氛圍裏,少數學生覺得自己學習無趣、升學無望,由煩學習到煩學校,由消極到抵觸,他們不願意在老師的冷眼裏、同學的鄙視下過日子,總想脫離集體逃出校園。三是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從小學時代起,孩子們就整天在學習成績競爭中生活,形成了唯學習的價值觀,從而破壞了基於相互同情、相互信賴的夥伴關係,代之以同學之間支配、壓抑和被支配、被壓抑的關係,或者是孤獨的、關係很淡薄的夥伴關係。在這種同學關係之下,自然很容易形成一種自暴自棄衝動心理狀態,其情緒往往是起伏不定,繼而引發不良行為。四是教學過程中不能公平對待學生的教學權力。少數教師缺乏對後進生和差生的關懷和幫助。存在歧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現象。有一些學校仍有優生和“關係”生坐在前排、差生坐在後排的做法,有的學校和老師甚至對這部分學生采取“放棄”式教學,導致部分學生自暴自棄,厭學、逃學、輟學,過早的流入社會。五是心理教育缺位。當前,許多未成年人受家庭成長環境、學校教育管理、社會不良風氣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發育不健全,心理教育手段落後,方法簡單,不能及時發揮作用,使未成年人心理疾病日益突出。調查發現,出現問題的未成年人對事情的看法,與普通未成年人對事情的看法差異很大,對問題的接受能力遠遠低於普通學生,表現出較強的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容易使他們與公共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背離,在受人教唆和不良風氣的影響下步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