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丹縣環保局副局長馬成雲
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這為我們的未來展示了一幅人與環境良性互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前景。近幾年,誌丹縣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曆史機遇,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先後被評為陝西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十佳縣,西部百強縣,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百強縣。按常規,經濟的快速發展一般都伴隨著嚴重環境的環境問題,那麼誌丹的快速發展又給本來就相當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什麼影響?最近,我利用職務便利,對誌丹的環境現狀問題進行了一次全麵調查,提出一些粗淺想法,僅供參考。
一、縣境內環境的基本狀況
“十五”以來,我縣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使全縣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GDP逐年上升,2005年,GDP突破20億元大關,達到23.49億元,財政收入達14.95億元。環境保護工作也朝著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穩步推進,環保工作發展勢頭強勁,總體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縣委、縣政府對環保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十五”期間,縣政府每年召開全縣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研究部署環保工作,先後出台了誌丹縣人民政府《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等20餘個規範性文件,落實環保任務和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環保工作的健康發展。
二是全民的環境意識普遍提高。關心、支持、參與環保的熱情和積極性越來越高,環境汙染舉報及合理化建議越來越多。
三是城區大氣汙染治理成效顯著。從1999年開始實施城區汙染治理以來,城區大氣質量逐年改善,城區空氣質量穩定在國家二級標準或好於國家二級標準。
四是環保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十五”以來,加大了對水源地的保護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對石油企業的監督檢查,嚴格了建設項目審批,同時加大對打井作業全過程檢查,從源頭上治理汙染的產生,對重點汙染源的檢查每月不少於4次,督促企業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監督機製,防止汙染事故的發生。
五是社會參與度逐年提高。每年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轄區內環境狀況進行視察,虛心聽取代表、委員們的意見、建議,不斷完善監管機製。
六是環境投入不斷增加。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治理汙染,改善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是環保工作不可推卸的責任。治理環境汙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據不完全統計,政府近幾年用於改善環境方麵的投資累計2億元左右;各石油開采企業的環保投入也是呈現出良好的勢頭,各采油單位在“十五”期間累計投資4億元資金,用於清潔文明井場建設、井場道路綠化、油區生態恢複及原油管輸、汙水回注或回灌等工程,為油區環境整體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七是生態建設步伐加快。目前全縣林地麵積302366.7公頃,草地麵積310萬畝(天然草地230萬畝,人工草地9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828公頃,實施退耕還林(草)105.23萬畝,林草覆蓋率為68.8%,通過有效的治理,境內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基本得到了遏製。
二、存在問題、產生原因及危害
近年來,環保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隨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內的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一)石油化工企業存在的問題
1.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部分輸油管線老化,隨時都有汙染事故發生的可能,時刻威脅著地表水質安全。
2.違反《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違法建設現象尤為突出,特別是在王瑤水庫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與水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項目的建設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且拒不履行環境影響評價製度,不報建、不審批,在環保部門調查處理時,不給予積極配合。
3.盜(收)原油窩點屢查不禁,造成在偷盜、販運、加工等過程中存在著汙染隱患,且設施簡陋,跑、冒、滴、漏嚴重,對土壤、地表水汙染危害極大。
4.井場治理步伐緩慢,先開發後治理的問題較為普遍。有很大一部分井場無任何汙染防治設施就已投入生產,井場周邊含油垃圾、打井泥漿等汙染物隨處可見,遇到雨季衝入河道,對地表水造成汙染。
5.工業布局不合理。由於曆史的原因,造成規劃建設布局不合理,大型原油集輸站均建在河道兩岸,且設計能力與實際開采規模要求的處理能力極不匹配,偷排含油廢水現象時有發生,對水源造成汙染,嚴重影響了沿岸及下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汙染舉報不斷,群眾反映強烈;並對地下水資源構成潛在的汙染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