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對黃河水保生態工程誌丹縣生態修複項目實施效果的調查與分析(2 / 3)

(三)采取綜合措施增加了農民收入這是成功的關鍵

要想使生態修複成果保得住,防止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發生,隻有把農民的收入搞上去,降低農民對山林的依賴度。為此我縣采取了5條綜合措施來實現。①改善項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土地產業率。2002年以來,我縣在項目區內安排新修農田800畝,對集中連片的農田進行了水利配套,使項目區人均基本農田達到3畝,保證了項目區農民的吃飯問題。對項目區的兩條公路進行了硬化,開通了客運班車線路,方便了與外界的聯係。②傾斜安排退耕還林指標。按方案設計,項目區內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造、管、封、育一步到位。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縣上實行區內指標優先安排,3年來區內累計退耕還林4827畝,退耕種草3981畝,荒山造林10527畝,荒山種草1367畝,項目區內總退耕麵積達到18824.5畝,退耕還林(草)工程補助收入已占到農民總收入的三分之一。③落實優惠政策發展舍飼養殖業。為了加快舍飼養殖業的發展,我縣製定出台了包含資金、技術、服務等多方麵的優惠政策,有力地推動了區內養殖業的發展,促進了生態修複工作的順利開展,項目開展以來,先後向278戶養殖戶發放了貸款,累計發放貸款113萬元,其中財政貼息貸款90多萬元。兌現了以獎代補資金20戶,達30多萬元。區內目前舍飼養羊存欄達3310隻,養牛130頭。④組建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了提高農民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縣上扶持張渠鄉成立了小雜糧協會,羊子協會和獺兔養殖協會,協會對農戶的產品實行訂單包銷,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⑤積極組織勞務輸出。隨著生態修複項目的推進,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越來越多,我縣積極引導他們搞勞務輸出,發展多種經營,目前項目區內農民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有318人,戶均每年可增收4000元,更可貴的是他們外出打工以後,思想得到了解放,也把先進生產技術和好項目帶回家,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區內的獺兔養殖和大棚養豬項目就是由他們帶回來的。

(四)加大宣傳,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是根本

項目實施以來,我縣的一條根本性措施就是加大宣傳,使國家生態修複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提高農民認識,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的意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項目實施3年來,我縣共投入專項宣傳費用達15萬元,充分利用了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了大力宣傳,先後散發傳單5000餘張,印發法律彙編手冊500餘冊並發放到村民手中,戶均一冊。在項目實施中我們沒有采取圍欄封禁的措施,就是不想把人與自然完全分開,重要的是從長遠打算,讓農民從思想上樹起一道永遠不倒的生態保護柵欄。

(五)開發新能源,促進生態修複是補充

在項目實施中,我縣不僅解決了“人口”、“牲口”問題,而且著力解決了“灶口”問題,把人對自然的依賴度降到最低。項目區把解決群眾的燃料問題作為生態修複的著眼點,在區內推廣了沼氣池,節煤灶,省柴灶等“以氣代柴”,“以煤代柴”的新能源開發利用和節約工程,大力發展“圈(廁)―沼―園”三位一體的庭院生態經濟。群眾修建一口沼氣池政府補助1000元,並提供物資設備和技術服務。目前項目區已建成沼氣池51口,改造舊灶120口,按估算每年可減少燒柴1200立方米,有效地促進了生態修複。

(六)加強監測,確保了試驗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為了給項目提供可靠的數據,我縣在項目區涉及的8個村建立了4個水沙監測站。為了提高監測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又聘請了延安市水土保持研究所進行項目監測。主要開展了林草植被,經濟泥沙,林草種類、數量、水土流失變化情況,社會經濟情況等的監測和調查。對監測出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及時改進。

四、存在的問題與後續管理建議

(一)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統一協調不夠。生態修複項目作為水土保持部門的一項工程,由水保部門獨立承擔,沒有把農、林、水、牧、土地、科技、財政、扶貧、執法等部門的人、財、物統一協調,捆綁使用,使項目實施的力度不夠大,成效不很明顯。

2.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項目區群眾科技文化素質低下,接受能力差,使得我們的配套措施不能及時跟進。而人們又普遍接受依靠人工的力量治理水土流失,習慣於“人定勝天”的思維模式。這些都對生態修複項目產生了負麵影響。

3.配套措施不到位。生態自然修複項目管護難度大的原因,除農民的思想觀念轉變難之外,重要的是還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在我縣,種養業的自然風險是不可抗拒的,市場風險因缺少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也是難以避免的。在大規模封禁中要保證農民不減收,就要把信貸、科技推擴、市場開發等服務搞上去,目前這些方麵還比較欠缺。

4.缺乏資金,輔助性工程措施實施不到位。國家投入生態修複項目的資金極為有限,而這裏群眾的生活又不很富裕,舍飼養殖和畜種改良起步難,群眾想建無力建,政府想幫無力幫。沼氣池、蓄水池等輔助建設工程的資金缺口大。

5.項目實施期限短,指標變化不明顯。由於項目隻有2―3年時間,在我縣這個幹旱半幹旱地區,植物群落變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等反映生態修複工程成效的量化指標難以測定,不能提供更翔實的監測依據。

(二)項目後續管理意見

通過三年的封育管護,使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大為改觀,形成了局部的小氣候,基本達到了山綠、水清、人富、村美的目標。項目驗收後,整個封育區交由地方負責管理,為了保護好項目成果,提出如下後續管理建議。

1.繼續加強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工作,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促進項目區農、林、牧、副各業協調合理發展。

2.由張渠鄉負責落實管護人員工資報酬,按現在管護方式,再延續3―5年,保證封禁治理成果,進一步增強項目區生態的自然修複能力。

3.進一步加強項目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注重實施科技推廣,品種改良工作,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把農民從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機會從事多種經營。

4.爭取項目資金,加大項目區沼氣池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實施力度,盡力降低群眾對山林的依賴度。

5.通過招商引資形式,加快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引導企業走公司+協會+農戶的產業開發路子,盡快建立農戶穩定的收入來源。

6.加強對項目實施經驗總結和推廣工作,走出我縣“以生態自然修複為主,人工治理為輔,生態修複和人工治理相結合”的大麵積改善生態環境、降低治理成本、減輕農民勞動強度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的路子。

立足大生態培育大產業――關於誌丹縣沙棘產業化基地建設的調查

延安市試驗辦主任王存有誌丹縣秀美辦副主任牛懷富

實施以退耕還林草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六年來,誌丹縣委、縣政府始終站在可持續發展高度,把山川秀美新誌丹作為在西部大開發偉大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舉縣一致,全力實施。目前,全縣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631.5平方公裏,累計退耕100.37萬畝,造林136.5萬畝,種草96.3萬畝,封育封禁358.6萬畝,使全縣總治理度達到96.7%,森林覆蓋率達到68.8%。生態惡化的欠賬正在建設中恢複,產業開發格局已初步形成,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但是,如何鞏固六年建設成果不反彈、能致富,今年以來誌丹縣從轉變增長方式格局出發,著眼於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思路,立足大生態、培育大產業,以製度化建設大做沙棘產業文章,大念沙棘“致富經”。在調查中,我們感到,這一舉措是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走生態經濟雙贏之路的明智抉擇。

一、小沙棘,生態的“先鋒”樹種,經濟社會的“黃金”產業

保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使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滿足全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麵前永恒的重大課題,許多有識之士都在著力尋找“環境惡化”和“可持續發展”兩大難題的辦法。沙棘的開發利用事業正是費省效宏的一種好辦法。它以得天獨厚的生物特性在生態建設中發揮了顯著作用,成為誌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山區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一)生態中的“希望工程”

沙棘具有優良的生物學特性,耐水濕、耐鹽堿、抗旱耐瘠薄,營造容易,成活率高。沙棘的灌叢茂密,根係發達,可形成“地上一把傘、地下一張網”。據誌丹林業部門測定,6年生的沙棘,根係可向外伸展6米,平均每畝根量373公斤。沙棘覆蓋的土地,地表徑流量可減少80%,表土衝刷量減少75%,風力侵蝕減少85%。同時,沙棘林中有較厚的落葉層,經緩慢腐爛分解後,成為腐殖質,為土壤增加了大量的營養物質和元素,6年生的沙棘林內土壤有機質含量2.13%,土壤含氮量為0.11%,特別是建設形成的沙棘生態園、防護帶、綠色園既起到了美化環境,又起到了保水固土的作用,再現出了“遠看黑林茂密,近看金果碩枝”的秋冬高原盛景。

(二)市場中的“高原聖果”

沙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經曆了兩億多年的滄桑歲月,比銀杏(1億年左右)還古老。沙棘全身都是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沙棘的果、葉、種子等都具有特殊的用途,廣泛應用於醫藥、保健品、飲品、化妝品等行業。沙棘果實中的活性成分達190多種,富含的維生素C含量比橘子、蘋果和獼猴桃等高出數倍至數十倍,居一切蔬菜、水果類之冠,被稱為“天然維生素之王”。其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心腦血管、消化、呼吸、新陳代謝及免疫等係統和抗腫瘤、抗衰老方麵有顯著的藥理療效。特別是21世紀的健康產業,以“天然、綠色、保健、方便、休閑”產品備受大眾歡迎,沙棘作為天然原料,其極富營養和明顯的多種生理和藥理保健功能獨具優勢。目前,以沙棘為產業的國內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國內市場和出口創彙快速增長,市場大趨勢為沙棘產業大發展創造了難得的開發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