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丹縣委政策研究室
為了準確把握我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方麵存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基礎性依據,我們按照縣委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組織開展了這次社情民意調查活動。
這次活動由我們政研室牽頭,鄉鎮協調,各鄉鎮駐村指導組具體實施入戶調查。本次調查活動采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從4個方麵提出43個問題,提供了471個選項供選擇,按每個幹部完成5戶調查,全縣隨機選擇了2000戶農村住戶進行了問卷調查。在這2000戶的基礎上我們抽取了1000份調查問卷進行彙總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彙報如下:
一、人口結構、勞動力結構及分布狀況
從抽取的1000份問卷顯示,問卷總人口為4872人,其中男2616人,女2256人,男女性別比為116:
100。文化程度小學及小學以下的占35.6%,初中占58.8%,中專及高中占5.1%,大專以上占0.4%。1000戶中共有勞動力2046人,專門從事農、林、牧業的有1326人,占64.8%;從事服務業的有131人,占6.4%;外出務工的有589人,占28.8%。
從文化程度和勞動力分布看,我縣人口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比較低,鄉鎮企業數量少,大多數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隻能靠打季節性零工來實現。因此,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快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扶持農戶搞多種經營是我們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長期任務。
二、農民的收入現狀和對未來收入的預期
問卷顯示,和2004年相比,有57.0%選擇收入有所提高,33.9%選擇沒有變化,有9.1%選擇有所下降。2005年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種地、外出打零工、畜禽養殖、運輸業和服務業這幾項,其中種植業收入選擇率最高,占到37.5%,其次是外出打零工,占28.8%,第三是搞養殖,第四是從事運輸業和服務業。對今後兩年農戶希望從事的經營活動的選擇上,和2005年沒有多大變化,務農仍是相當部分農民近期的主要就業取向和收入途徑,最主要為種糧食和種經濟作物,養殖業還隻作為農業的附屬產業。這一方麵反映出了農民對土地和現行農業政策的認同,另一方麵也反映出農民難舍難離的土地情結。
問卷還顯示,農民對未來收入提高有信心,但不是很高,認為家庭收入會有很大提高或稍有提高的占到45.8%,認為收入不確定的占39.3%,總的說來,農民今年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收入以農業生產為主,外出務工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最大亮點。農民對未來收入提高也有信心,但貧困農民對未來收入的增長較為悲觀。關注貧困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需求,改善他們的貧困現狀,提高他們對生活好轉的信心是政府的重要任務。
三、農民增收的途徑和困難
由於我縣是農業縣,農業的產業化和農村的城鎮化水平比較低,了解目前我縣農民對增收的途徑和困難的反映,也是我們這次調查的一個目的。
對如何增加農民收入,35.6%的農戶缺乏具體的想法,說明增收是每個農民的渴望,但相當一部分農民信心不足,自主意識不強,存在依賴思想,這部分農民還需要正確引導。
對今後比較現實的增收途徑,擴大經濟作物種植、發展畜禽養殖和外出務工排在選擇的前三位。
不同群體的農民對增收的困難的反映不同,說明了他們的生產需求各有側重。希望通過種養業增收的農民認為缺乏資金、缺乏技術和市場信息不靈是主要困難,而以二、三產業為增收主要途徑的農民更強調就業機會的缺乏;擔任村幹部的農民有73.2%認為就業難是農民增收的最大困難,其次才是資金和技術問題,一般農民認為資金是增收最大障礙,再次是就業難和土地少。
農民增收乏力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在由農向牧的轉變調整中,畜牧業的增收作用還沒有完全顯現。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由於鄉鎮企業發展的滯後,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渠道有限,存在著現實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難問題。三是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在農業生產中,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限製了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而在就業機會上,低素質的勞動力無法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領域;而從農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商品意識、競爭能力的提高上也還需要一個過程。
由於影響農民收入有各種深層和錯綜複雜的因素,許多根本性的問題的解決還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如產業結構的提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需要政府在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上進一步作決策和導向,並進行長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