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的涵義和世界社會主義學科的形成及發展(2 / 3)

我國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和馬列主義理論較為係統的宣傳、介紹、研究,是從十月革命後開始的。李大釗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如1920年起,李大釗就曾在北京大學政治係、法律係、經濟係講授過《工人的國際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將來》、《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課程及講座。但是直到新中國建立後,我國的共產黨員和幹部主要學習的是聯共(布)黨史。

1956年蘇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等錯誤,開始了國際共運中的思想解放運動,世界社會主義的研究呈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麵。蘇聯從這時開始先後出版了一批國際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教材和專著,其中最重要的有1976年開始出版的蘇聯科學院國際工運研究所編的七卷本《國際工人運動曆史和理論》,內容從無產階級形成寫至1979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重視國際共運史的研究,出版了一批專著和教材,開設了國際共運、國際工運的課程。西方各種政治派別也很重視國際共運史的研究,出版了不少長篇專著,如曾任英共中央副主席的帕姆?杜德著的《國際·共運史綱要(1848—1963年)》,社會黨國際首任總書記尤利烏斯·布勞恩塔爾著的《國際史》(三卷本),寫至1968年“布拉格之春”,資產階級學者弗?瓦?迪金著的《世界共產主義史》,寫至情報局的解散。

在我國,在1956年黨中央批示在高校開設“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以來,國際共運史的研究和教學逐步開展起來。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兩卷本,是我國第一部國際共運史教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際共運史的研究和教學有了新的發展,先後出版了一批國際共運史、戰後國際共運史教材和有關國際共運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社會主義國家體製改革、蘇聯東歐劇變的曆史教訓的專著,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全國和很多省市也成立了共運史學會,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以預料,中國的世界社會主義學科的研究,將會克服目前存在的各種困難,深入進行下去。

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的分期和研究的主要問題

這裏不是專門研究曆史分期,而是想勾劃一個半世紀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曆史進程,也是說明本書的基本框架。

本書既講實踐,也講理論、思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構成了社會主義運動。本書是以史為主線來構建其基本框架的。所以這部曆史,包含了互相結合的鬥爭實踐的曆史和思想理論發展的曆史。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的分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它隻是大體揭示這部曆史的階段性。我們劃分這部曆史的不同時期,主要是根據運動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麵臨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特點、社會主義實踐的主要曆史任務、運動所達到的發展水平、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理論的重大發展變化。據此,我們把大約一個半世紀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分成三個時期。前麵三編分述這三個時期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曆史,第四編不構成一個時期,而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一個新時期的開始。

社會主義實踐是在社會主義思潮產生之後才出現的。作為主張建立高於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製度的社會主義思想、思潮則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興起及其在西歐統治地位的確立而產生和發展變化的。從16—18世紀大約300年的時間裏,是西歐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資本主義的發展還不充分,資本主義的生產狀況還不成熟。

這300年的時間裏的社會主義思潮是空想社會主義。但空想社會主義者也不完全是閉門造車,描繪遠離塵世的空中樓閣,到了19世紀20—30年代,他們已開始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社會主義運動。此時三大空想家、卡貝等及其信徒在法國、英國和美國依照其設計的社會改革方案進行社會主義試驗,建立了“勞動公社”、“法郎吉”、“新和諧公社”、“伊加利亞公社”,這種試驗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才最終煙消雲散。

空想社會主義的試驗可以看成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前奏、序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起點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產生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作為標誌的。

第一個時期,從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到19世紀末。

在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產業革命中產生的產業工人階級,到了19世紀30—40年代,開始作為獨立的社會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馬克思、恩格斯在這種曆史條件下,吸取了包括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在內的人類先進思想的優秀成果,創立科學共產主義理論,並把它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建立了共產主義者同盟。這標誌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開端。

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一個時期裏,發生了兩次革命:1848年歐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誕生了兩個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第一國際(1864—1876年)、第二國際(1889—1914)。馬克思主義在革命鬥爭中不斷發展,取得了在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馬克思以前的社會主義,到了巴黎公社革命時期已奄奄待斃。巴黎公社失敗以後,資本主義開始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資產階級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結束,在東方還沒有成熟到實現這種革命的程度。此時,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向橫廣的方向發展,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並進一步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歐美許多國家相繼建立了社會主義政黨組織。以合法鬥爭為重要形式的工人運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滋生了改良主義、議會主義,預示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

總之,這個時期資本主義處於上升階段,即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並在70年代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這個時期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特點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產生並在工人運動中占領導地位;社會主義運動處於建立革命政黨階段,並且局限於歐美國家,沒有產生全國性的社會主義政權;崇拜合法主義的改良主義開始滋生;東方尚未覺醒等,這些都與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特點緊密相關。

第二個時期從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迅猛發展的時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帝國主義使資本主義固有的三大矛盾激化了。特別是帝國主義野蠻的掠奪和壓迫促使了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覺醒,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帝國主義之間為爭奪勢力範圍的矛盾的加劇,最終導致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大廝殺。帝國主義大戰造成了帝國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節,促進了一些國家無產階級革命條件的成熟。

時代的變化引起馬克思主義隊伍中在社會主義運動一係列重大問題上的根本分歧,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出現了布爾什維主義——列寧主義和伯恩施坦主義兩大派的根本對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機會主義墮落成社會沙文主義,導致第二國際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破產。而以列寧為代表盼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則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原則同帝國主義時代新的世界形勢、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列寧主義。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布爾什維克黨利用戰爭造成的革命形勢,製定符合俄國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和廣大工農大眾的願望的革命路線和策略,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列寧而後是他的繼任者斯大林,領導黨和蘇聯人民艱苦奮鬥,探索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實行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蘇聯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形成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

十月革命勝利後初期,西方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曾一度高漲,到20年代初隨著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而走向低潮,30年代初開始,又以反法西斯鬥爭為主要內容逐步走向高漲;東方民族解放運動則持續地、波濤起伏地向前發展。,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開辟了中國革命道路,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都堅強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這是這個時期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一個突出成就。

隨著東西方革命形勢的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共產黨先後在世界六大洲建立起來。在此基礎上第三國際(1919—1943年)成立了。1923年,複活了的第二國際——伯爾尼國際與“中派”的第二半國際——維也納國際合並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成為同第三國際在思想理論和綱領路線上相對抗的國際組織。參加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社會黨黨員人數達到600多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已有10個左右的國家的社會黨執政或參加政府。

總之,這個時期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在資本主義已發展到帝國主義的新的時代進行的。其最大特點是運動已分裂為以列寧主義為旗幟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以伯恩施坦主義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兩大潮流;社會主義製度在蘇聯的建立,斯大林模式的確立,以共產國際為領導中心、在世界六大洲布爾什維克式的共產黨的建立,東方的覺醒,民族解放運動的勃興,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革命道路的開辟是這個時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發展的主要線索;社會民主黨開始在西方一些國家參政或執政。

第三個時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蘇東劇變。

戰後形成的兩極對峙的國際格局、在西方興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體係的瓦解,深刻影響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這半個世紀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趨勢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由興盛到低落,民主社會主義力量和影響的擴大和增強,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探索中向縱深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等各國共產黨站在反法西斯的前列,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打敗法西斯侵略建立了巨大的曆史功勳。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歐亞建立了11個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義尤為重大。至此,社會主義製度從一國發展到多國,形成連成一片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社會主義獲得新的曆史性勝利的形勢下,戰後亞非拉100左右個國家先後獲得獨立,其中有四五十個國家執政的民族主義政黨,宣布以社會主義為目標,帝國主義的殖民體係土崩瓦解。世界出現了“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穀,深穀為陵”的翻天覆地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