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中華文明星光燦爛(1 / 2)

當今世界,諸多文明交流共進。在諸多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最悠久最豐富最具生命力的文明之一。

文明是什麼?哲學家、社會學家在追問,普通大眾也在思考。

西方的文明(ca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巿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民和睦地生活於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法國《拉魯斯百科全書》解釋"文明"為:一指教化;二指一個地區或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精神、藝術、道德和物質生活的總稱。

《大英百科全書》解釋為:一種先進民族在生活或某一曆史階段中顯示出來的特征之總和。

中國最早的典籍《尚書·虞書·舜典》上是這樣提出"文明"的:"浚哲文明,溫恭允塞。"唐代孔穎達加以了解釋:"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中華民族認可的,經天緯地、照臨四方的"文明",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個方麵;精神文明包涵心性智慧、思想知識、禮儀規範、宗教習俗;物質文明包涵工藝性文物、無意識文物、技術水準、科學知識等。看來,東西方都共識:文明是人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糅合和分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總稱;文明是人類開始群居並出現社會分工專業化,人類社會雛形基本形成後開始出現的一種現象;文明是較為豐富的物質基礎上的產物,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屬性;文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具體體現。

人類社會出現以後,世界誕生了多種文明,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中最具影響力的文明。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指出,在近六千年的人類史上,出現過二十六種文明形態,中華文明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明。悠悠五千年中華文明(物質的、精神的),極其豐富燦爛。你看,四大發明,青銅器皿,金石簡帛,典籍文字,陶瓷家具,石窟塔寺,棧道堰渠,建築園林,戲曲民俗,書畫琴棋,針灸醫藥,百工群藝......中華民族物質的文明和非物質的文明,消亡的遺存的文明,舉世矚目,無以數計。宗法製度,家國天下,天人合一,貴和尚中,以人為本,內聖外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尊仁重禮,忠孝節義,人倫次序中華文明已自立於世界之林。

泱泱中華,經天緯地之文,照臨四方之明,在寰宇世界占據了顯赫的空域。

這一片空域由無數星座照耀。我們仰望星空,最亮的星座有開天辟地的盤古,有華夏始祖炎黃二帝。黃帝以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立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製音律,創醫學等,是華夏文明的先祖。

文明史進入春秋時代,出現了一批閃亮的星座。你看,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巨大影響。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在世時他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繼孔子至聖之後又出現了亞聖孟子。他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著有《孟子》一書,為儒家經典"四書"之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儒家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其撫養成人,"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為後世母教之典範。

代表思想文明的儒家"孔孟"與創建製度文明的夏禹、秦皇同樣輝煌。戰國末期,秦國統一六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出現,其帝君就是"始皇帝"。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以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

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曆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書同文,度同製,車同軌,行同倫,築長城,修馳道,建宮殿,設郡縣,在中華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位列"風流人物"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