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山峰巒環秀,古木蒼勁,據古書記載,常有紫雲結其上,故名。山上有道宮建其中,名崇仙觀,李白家距此不遠。很多年後,李白還在詩中提到“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
事實上,唐代皇帝以姓李之故,認老子李耳為始祖,推崇道教,從開國以來,“所造宮觀約一千九百餘,所度道士計一萬五千餘人,其親王貴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莊為觀並不在其數”。
除唐皇室崇道外,大臣百官中也有不少人信奉道教,向往神仙。有的自願棄官為道士,有的則居官學道,有的與道流過從甚密。由於向往神仙長生,上層社會中服食道教丹藥、篤信仙方、飛煉金石、服食雲母粉的現象蔚然成風。
不少著名隱士實為“道隱”,雖未正式隸身道流,實則行徑與道士無異,多以道教思想、方術自慰自娛。文人學士將崇尚道教、與高道作方外遊視為風雅。陳子昂“早愛赤鬆遊”,顏真卿“德慚好道”。尋常百姓日常民情風俗中道教的影響比比皆是。
而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羌族首領李雄自漢中南下率眾多流民進入蜀地,與羌人雜居,得到道教徒範長生的支持,在此建立成漢小朝廷,道教成了此地的國教,神靈是無以言說的神秘,更是一種信仰。
李白時常一個人待著,他的兄弟姐妹並不常與他玩耍,他們覺得他很孤僻、很奇怪一一他可以一個晚上瞪著月亮,然後在清晨說一句:“是原來的,沒錯。或者呆呆地發愣,在人們問起時小聲說:“噓,我在聽神仙講道。”他喜歡擺弄父親的劍,模仿著招式,雖然,自己都沒那劍長,偶爾還會遭到嗬斥,但他癡迷起來仿佛全然不知。
盡管如此,他的幾個哥哥還是很妒忌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的才能。父親布置的功課他仿佛不怎麼用功便記得比其他人都好。他還常常看些奇怪的書一一不同於唐代士子為求晉身必須熟記的《五經正義》,而是那將堯舜禪讓之事說成篡權的晉代人自墓塚中發現的非魯《春秋》係統的魏國史書,這不能不說是蜀地所留存的不多見的載籍。另外,儒家推崇的聖王是堯、舜、孔、孟,從未道及黃帝,司馬遷作《史記,五帝本紀》還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說明一些黃帝的傳說有違雅馴的原則,李白卻頗得聞矣。
李白的書是岷山上的東岩子道長借給他的,道長覺得這有著明亮眼眸的孩子似有些不同,從他那看一草一木的眼神,不說仙氣,至少也是靈氣。李白也覺得,聽道長講那些諸如牧羊兒皇初平靠修為得道成仙的故事,比和幾個哥哥在父母麵前爭寵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