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畫裏玄機(1 / 2)

類似於維護西平鎮政府的言論,在鎮上比比皆是。事實上,刨去外部種種其他的因素,老僧去世的事件本身也是可以解讀為,一個機構沒有照顧好一位沒有子嗣的孤寡老人,隻是一味的想要中州飯店及其周圍的土地。或者說,該做的都已經做了,隻是在其間發生了一些意外事件,不過在事後進行了彌補,住最好的醫院,也算是有善終。

僅就事論事,西平鎮關於菩薩廟所有權的問題也是合法合規的,但是古董字畫則是屬於私人物品,在這個意義上,方舟覺得西平鎮被指責有些冤枉。

那麼,那些古董字畫現在在哪?

在去世之後,方舟隻是見到了政府的人,社會的人,還有倫理道德意義上的親屬,各色的麵孔,好像西平鎮突然多了一個市的人,大家對於老僧的描述,各不相同,迥然有異,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老僧。

字畫的問題真相漸漸浮出了水麵。

爭奪者之間一個根本的分歧在於,老僧的突然離去,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對於身後事交代清楚。趙恒宣稱他與老僧達到了默契與協定,取得了最後財產的處置權,周萍認為她才是財產的合法繼承者。而西平鎮則認為鎮上所有的無主財產都是屬於鎮政府的。

在此之前,方舟曾經見過周萍,了解過老僧之前的情況,這時她正在菩薩廟裏點燃了一根香火,據稱他的意誌自然一直都是清楚的,行為是可以自主支配的。方舟唯一能夠做出的判斷,老僧沒有糊塗,確切的說,他的每一個行為都是代表的自己本來的真實意誌。

回顧老僧在菩薩廟拆遷時候的行為,鎮上的人甚至西平鎮政府的人是用什麼腔調、思路和語言來刻畫他的,找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職業、地位與身份的人相互交談,借此間接的了解老僧,也是彌補方舟自己未能達成的心願,同時也是一間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德高望重”的老僧屬於一部分人的心靈寄托,而老板與其兩者在世的時候,他們之間可能與中州飯店,或者地下的那件東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或者,這座小廟本身,便是中州飯店尚未建起來的時候,原來建築物的一部分。

現在與古代,物品所有權的歸屬,這幾種力量的碰撞相互作用,就像是一個時間軸在受著幾種力量的衝擊,從改革開放至今,一些事情發生在特定的年月,屬於時代的產物。

在方舟試圖在西平鎮了解老僧與老板之間的舊事,種種的交談與旁人的話語當中,對老僧的讚美與尊敬之詞幾乎是絕對的,差不多都是這樣的邏輯——在宇宙萬物自然規律當中,曆史嚴絲合縫的造就了這樣一個人,呈現出了美德之光,跟雷鋒、焦裕祿什麼的比較像。

西平鎮上曾經一位在北京大學讀書、後來出國在美國留學的學生,並在學術上頗有建樹,曾經說過,玄奘的弟子們想方設法的想要把自己的老師塑造成為最偉大的僧人,而玄奘本人自己也有這個動機,關於他的流言他的傳記他的傳說都是不可信的,所有大家的責任並不是拆穿這些,而是穿透這些了解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