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藍色的天空上,一隊舒展羽翼的鴻雁,以矯健優美的雄姿,排列成“人”字形,向北方悠然翱翔著。一會兒,它們嘎嘎地鳴叫著,穿過雲山霧嶺,像在驚濤駭浪中駛行的艦隊;一會兒,它們抖擻著黑亮的翅膀,俯視著江河大地,像馳騁萬裏的遠征支隊,不辭勞苦地在天際蕩然飛行。啊,遠征的鴻雁,你們成年四季地南來北往,北來南往,今天將飛向何處,又將在何處落腳?
翹望著這支遨遊長空的鴻雁,怎能不引人遐思。
我在陝西北部的大理河畔,眼望著鴻雁飛啊飛啊,掠過了高原上空,使我不由得聯想起革命曆程中偉大的進軍。那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南昌進軍,那開辟了紅色割據的井岡山進軍,那舉起毛澤東旗幟的遵義進軍,那四渡赤水和飛奪瀘定橋的進軍,那吃口糌粑攀登夾金山雪峰的進軍,那踏破草鞋穿過茫茫草原的進軍,那突破臘子口勝利到達陝甘根據地的進軍,這是一次又一次多麼艱苦卓絕的進軍!這是一部工農紅軍英雄史詩般的大進軍,是中華民族史無前例的大進軍!在毛澤東的旗幟下,我們黨和她領導的工農武裝隊伍,如同這淩空遠征的鴻雁一般,搏擊長空,南征北戰,永遠進擊,氣貫山河。
此時此地,我望著遨遊長空的鴻雁,聯想起毛主席、周副主席和黨中央的又一次高原進軍。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自從撤出延安之後,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國革命的總指揮部,跨越了多少高山大河,經受了多少風險艱難,扭轉了多少次驚心動魄的戰局,指揮了多少次震撼山河的進軍,一直不辭辛勞地轉戰在陝北高原上。我的眼前,綿綿起伏的山巒,飛揚著征戰的風塵;混沌奔湧的大理河,響徹著進軍的號聲。就在這高原上,在這大理河畔,曾經有過一次多麼輝煌而又難忘的進軍!
這是中國曆史發生驟變的年代,是艱苦的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一九四七年八一建軍節那天中午,太陽當空,天氣炎熱,在毛烏素大沙漠邊緣的靖邊縣小河村,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時同誌站在村口,微笑地招著手,正在和老鄉們告別。一個時常和毛主席一塊用飯、處熟慣了的小女孩蘭蘭,哭著鼻子央求毛主席帶著她去打仗。老鄉們也是握手牽衣,依依相送,舍不得黨中央的同誌們離去。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中央機關在小河住了四十多天,在這裏召開了有任弼時、彭德懷、陳毅、賀龍、陳賡等同誌參加的前委擴大會議,部署了各個戰場的配合,研究了我軍全國規模的反攻問題;在這裏指揮了西北戰爭,和全國各個戰場的進軍;在這裏和老鄉們朝夕相處,情同手足,今天眼看就要離開了,鄉親們真是難分難舍啊!
在這次曆史性的光輝的進軍中,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中央機關,以“三支隊”為代號,從小河開始戰略轉移,沿著奔騰的大理河,開始了持續十八天的急行軍。這時,蔣胡匪軍囂張極了,敵匪劉戡率領九個半旅,分兩路增援榆林,而“快速”部隊從誌丹縣東犯,已向中央機關轉移的方向跟蹤來了。毛主席和三支隊與敵軍相隔隻有一半天路程。敵人白天走,三支隊白天休息,敵人晚上宿營,三支隊晚上行軍。今天三支隊到達靖邊縣的青陽岔,明天敵人也到了青陽岔;明天三支隊來到橫山縣的小水溝,後天敵人也來到了小水溝。一路上,蔣胡匪軍殺氣騰騰,地上重兵追蹤,天上飛機盤旋偵察,四處掃射,還在中央機關歇過的子洲縣小崖子、巡檢寺一帶,扔下了成噸成噸的炸彈。
然而,一路上,毛主席鎮定自若,談笑如常,從從容容,還給警衛戰士們講故事呢。其實,敵人正在按照毛主席的指揮,被我軍牽著鼻子走。我軍采取“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後尋找有利戰機,打它個落花流水。毛主席在小河會議上就說:目前陝北的情況是敵大我小,確實有困難,但是敵人比我們的困難更多,更大。眼前陝北戰爭的處境,就像過山坳一樣,快爬到山坳坳時,千萬不敢鬆勁,要咬緊牙關一鼓作氣地爬上去,往後的路子就好走了……
但是,通往勝利的道路困難重重,一點也不平坦。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三支隊的背後,緊緊跟蹤著五六萬蔣胡匪軍,使這次行軍既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又是十分艱險的。中央機關沿著大理河畔行進,往往白天進村,晚間上路,或晚上點燈時宿營,天麻明又起程了。沿途的老鄉們,也往往隻知道是自己隊伍路過,可是連人的模樣還沒認清又開拔了。至今,老鄉們還感慨地說:“那時,我要知道是毛主席、周副主席來了,咋也要攆到跟前好好看一眼哩!”居住在大理河兩岸的老鄉們,心裏卻一直惦念著,毛主席、周副主席和黨中央同誌們,為了全中國的解放,在這條大理河上下,留下了多少光輝的足跡,多少珍貴的懷念!
在這次難忘的曆史性進軍中,毛主席和周副主席邁著雄健的步伐,一直在坎坷的山路上跋涉著。曾記得,毛主席冒著夜雨來到巡檢寺,全身被淋得濕濕的,他卻不管這些,一踏進老鄉窯裏,就撥亮小油燈,開始工作,端著飯碗還看文件,辦公辦到東方發白。周副主席無論騎著戰馬,或者歇在路邊,也在不停頓地工作。這村窯裏的酸菜缸,那莊窯外的碾盤,或者大理河邊的石頭,就是他辦公的地場。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與戰士們一樣行軍,別人休息了,他們忙碌著,即使在山路上稍許歇一會,也要及時和西野前線通話,和全國各個戰場聯絡,指點著軍用地圖,研究著戰鬥部署,發出一個又一個指示。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為人民忘我獻身的精神,永遠在大理河畔傳頌著,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