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基本做起
許多年前,一個妙齡少女來到紐約國際酒店當服務員。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說她將在這裏正式步入社會,邁出她人生的第一步。因此她很激動,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幹!但她沒想到上司竟安排她洗廁所。
洗廁所實話實說沒人愛幹,何況她從未幹過粗重的活兒,細皮嫩肉,喜愛潔淨,幹得了嗎?洗廁所時在視覺上、嗅覺上以及體力上都會使她難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是使她忍受不了。當她用自己白皙細嫩的手拿著抹布伸向馬桶時,胃裏立馬“造反”,翻江倒海,惡心得幾乎吐不出來,太難受了。而上司對她的工作質量要求特高,高得駭人:必須把馬桶抹洗得光潔如新!
她當然明白“光潔如新”的含義是什麼,她當然更知道自己不適應洗廁所這一工作,真的難以實現“光潔如新”這一高標準的質量要求。因此,她陷入困惑、苦惱之中,也哭過鼻子。這時,她麵臨著這人生第一步怎樣走下去的抉擇:是繼續幹下去,還是另謀職業?繼續幹下去——太難了!另謀職業——知難而退?人生之路豈有退堂鼓可打?她不甘心就這樣敗下陣來,因為她想起了自己初來時曾下過的決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馬虎不得!
正在此關鍵時刻,同單位一位前輩及時地出現在她麵前,他幫她擺脫了困惑、苦惱,幫她邁好這人生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幫她認清了人生路應該如何走。但他並沒有用空洞理論去說教,隻是親自做個樣子給她看了一遍。
首先,他一遍遍地抹洗著馬桶,直到抹洗得光潔如新。然後,他從馬桶裏盛了一杯水,一飲而盡喝了下去!竟然毫不勉強。實際行動勝過千言萬語,他不用一言一語就告訴了一個極為樸素、極為簡單的真理:
光潔如新,要點在於“新”,新則不髒,因為不會有人認為新馬桶髒,因此新馬桶中的水是不髒的,是可以喝的;反過來講,隻有馬桶中的水達到可以喝的潔淨程度,才算是把馬桶抹洗得“光潔如新”了,而這一點已被證明可以辦得到。
同時,他送給她一個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給她一個關注的、鼓勵的目光。這已經夠用了,因為她早已激動得幾乎不能自持,從身體到靈魂都在震顫。她目瞪口呆,熱淚盈眶,恍然大悟,如夢初醒!她痛下決心:“就算一生洗廁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洗廁所人!”
從此,她成為一個全新的、振奮的人。她的工作質量也達到了那位前輩的高水平,當然她也多次喝過廁所水,為了檢驗自己的自信心,為了證實自己的工作質量,也為了強化自己敬業心。從此,她很漂亮地邁好了人生第一步。她踏上了成功之路,開始了她的不斷走向成功的人生曆程。
幾十年光陰一晃而過,後來她成為美國政府的主要官員。她的名字叫勞倫斯·米蘭。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勞倫斯·米蘭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也是她成功的奧秘所在。這一點使她擁有了成功的人生,使她成為幸運的成功者。
一把剃刀
600多年前,教皇把一個名叫威廉的神學領域的異端分子關進監獄,目的是不讓他的思想得到傳播。上帝保佑,威廉居然逃跑了,並投靠了教皇的死敵——德國的路易皇帝。他對路易說:“你用劍來保衛我,我用筆來保衛你。”
威廉寫下的大量著作都影響不大,但他的一句不見於他著作中的格言卻享有盛名。這句格言隻有8個字:“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其含義是:隻承認一個個確實存在的東西,凡幹擾這一具體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和廢話,應當依據這一格言一律取消。這一似乎偏激獨斷的思維方式,被稱為“奧卡姆剃刀”
600多年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磨礪著這把“剃刀”,使之日見鋒利,終於成為科學思維的出發點之一。凡使用過這把“剃刀”的科學家無不成果輝煌。
日心說是如何取代地心說的?難道400多年前的哥白尼看到地球繞太陽運行了嗎?否!他隻是覺得地心說太複雜了:有80個圓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圍繞來繞去,既不和諧,也不美麗,創造宇宙的上帝不會這麼笨。於是,哥白尼使用“奧卡姆剃刀”,把那些多餘的圓都剃掉了,並創造出一個他假想出的“哥白尼宇宙”地球自轉著,並繞太陽公轉著,瀟灑、漂亮、簡單。他堅定地相信:大自然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情。他一刀“剃”出了近代科學的開端。
牛頓也是在苦苦地尋覓這把“剃刀”的時候,才“在蘋果樹下睡著”的,一個蘋果把他砸醒了,他的“剃刀”也找到了。他一刀砍掉了他原先走過的、準備過的、思索過的全部過程,隻留下了“一個蘋果落到地上”這樣一個最簡單的事實,並以此作為科學推動的初始點。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以後的科學家都沿著“奧卡姆剃刀”剃出的這條思維之路前進。他們的共同點是:每一個人都解決過最複雜的問題,但都是首先使用“奧卡姆剃刀”將複雜的對象“剃”成最簡單的對象,然後再著手解決問題。一句話,先縮減而後增加,先喪失而後贏得。
曆史顯示,無數科學家都因為沒有勇氣和能力使用“奧卡姆剃刀”,而與“天才”的輝煌稱號失之交臂。英國物理學家胡克肯定比牛頓更早提出了引力觀念,但他缺乏牛頓那橫絕一世的數學天才。在胡克那裏,引力是模糊的“多”,是無法證明的龐雜的“增加”。而牛頓的天才使引力成為可以證明的數學公式,成為可以把握的簡單的數,成為“唯一”卻“普適”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