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野雞
約翰小時候,有一次和祖父進林子去捕野雞。祖父教約翰用一種捕獵機,它像一隻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係著的繩子一直接到約翰隱蔽的灌木叢中。隻要野雞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誘惑,一路啄食,就會進入箱子。約翰隻要一拉繩子就大功告成。
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飛來一群野雞,共有9隻。大概是餓久了,不一會兒就有6隻野雞走進了箱子。約翰正要拉繩子,又想,那3隻也會進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會兒,那3隻非但沒進去,反而走出來3隻。
約翰後悔了,對自己說:“哪怕再有一隻走進去就拉繩子。”
接著,又有2隻走了出來。如果這時拉繩,還能套住1隻,但約翰對失去的好運不甘心,心想,總該有些要回去吧。終於,連最後那1隻也走出來了。
那一次,約翰連1隻野雞也沒能捕捉到,卻捕捉到了一個受益終生的。
無限的擴大自己的欲望,無異於將清澈的溪水變成大洪水,衝走原來應有的舒適平靜。該滿足的時候,就應該滿足,不要貪圖更大的收獲。
拋開自己的陷阱
瑪麗是位心理治療師,她對生活充滿了焦慮質疑。
“我其實很怕人,”她對朋友彌麗爾·奇說,“好笑吧?”
一個心理治療師竟會怕人,可是瑪麗真的就是這樣。碰到新的患者,瑪麗總是充滿預設立場、滿心懼怕。“真的能幫他們嗎?該不該把他們轉到更能替他們解決問題的治療醫生那兒?他們會怎麼看我?”大多時候,瑪麗惶惶不可終日,每次開始谘詢前,瑪麗都得對自己加油打氣一番。
在瑪麗珍的成長過程裏,總覺得和兄弟姐妹格格不入,自己和他們一比,更是相形見絀。這樣的自我認知一直伴隨到現在,她常把自己的患者轉診給同業,原因並非無法對症下藥,而是她心裏總覺得自己不適合。如同她說的:“我對患者沒有那麼投入,我在診療室花很多時間和他們在一起沒錯,可是心裏總會不斷想著:我做得如何?我是多麼不適合擔任谘詢的工作,該不該讓他們去看別的心理醫生?我滿腦子都被這些念頭占據。除了自己對患者談話的內容,我還會假想另一位治療師會如何處理。有時我會忘記這些紛擾的思緒,真正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可是情況很奇怪,我的意念非常混亂。”
“當了幾年的心理治療師,我會督促自己加強谘詢技巧,好幫助更多人,可是我也擔心自己會陷入流沙中無法脫困。不論我花多少力氣證明自己是個稱職的心理治療師,任何時刻都有可能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勝任這個工作。10年來,我知道這種感覺緊緊跟隨著我,可我就是沒辦法讓它停止。自從知道自身體驗的本質是來自每1分每1秒的意念後,那種無法勝任的感覺就不再困擾我了。”
彌麗爾·奇問她自身真正的改變是什麼。
“我變得更了解自己,”她說,“我沒有什麼事情好怕的,擔心受害的感覺皆存於腦子裏,全都是自己的意念作祟。一旦想起這點,我就覺得好多了,雖然還是免不了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質疑,可是一想起這一切都是意念在搞鬼後,這些負麵的念頭就消失了。我現在能幹心靜氣地和患者相處,可以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而非放在自己身上。我傾聽患者說話,也聆聽自己內在的智慧和洞察力,它才是助我一臂之力替患者解決問題的真正力量。”
“經過這些,我如今真的對自己感到滿意,也覺得自己可以勝任一切,因為隻要想起意念是自己所造的,過去那些缺乏自信的想法就煙消雲散了。我終於發現自己真正的潛能,因此,我得以發揮所長,替患者解決問題。”
不論我們的專長或職位如何,總難免會有質疑倦怠的時候,盡管你我都會對無法預測的情況感到驚慌失措、漫無頭緒,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感到力不從心。當我們麵對不可測的未來不再憂心忡忡時,便能滿懷自信去挑戰未知的明天。
誰的兒子好
有某村的井台上,四位婦女正在打水。她們都是母親,而且每人都有一個兒子,大概年齡也差不多。他們一邊打著水,一邊就誇起自己的兒子來了。其中有一位穿著最講究的婦女先開了口:“我的兒子真叫人喜歡,老天爺給他一副金嗓子,他唱歌唱得好極了!”
聽她說完,第二位婦女撇了撇嘴,說:“嘿,我的兒子可有力氣啦,簡直是個大力士!全村誰也不是他的對手,直到今天還沒有人敢跟他比試比試哩!”
第三位婦女驕傲地揚了揚頭,說:“我的兒子非常聰明,書讀得好極了,好像那些書都裝在了他的肚子裏似的!”
前麵三位都把自己的兒子誇了一通,現在該輪到最後這一位了,可是她一句話也沒說。那三位見她不吭聲,就說:“大姐,你為什麼不說話?你不是也有一個兒子嗎?你說說他怎麼樣?”
第四位婦女的臉有些紅,但她微微一笑,說:“我的兒子生性老實厚厚,不愛說話,不像你們的兒子那樣有那麼多優點。”
四位婦女打滿水,把水罐頂在頭上往村子裏走去。有一位過路的老漢剛才一直聽著她們說話,這時也跟著她們往前走。
一會兒,第一位婦女的兒子來了。他正唱著歌,他的嗓子像杜鵑一樣清脆悅耳。他母親說:“你們看,這就是我的寶貝兒子,他的歌聲多麼動聽!”
這時,第二位婦女的兒子也來了。他走路時兩條腿踏得大地咚咚直響,真像一個大力士。他的母親看到他來,得意地說:“看,這就是我的大力士兒子,瞧上去簡直像一頭獅子!”
說話間第三位婦女的兒子也從這條路上過來了。他一邊走一邊背誦著梵文古詩。他母親看了看他,說:“你們看吧,這就是我的兒子,多討人喜歡!他背古詩,就是那些老學究聽了,也要自歎不如!”
最後,第四位婦女的兒子也來了。他大步跑到母親跟前,接過母親的水罐頂在了自己的頭上。
一看這情景,另外三位婦女不由得停住了腳步。這時,那位一直跟在她們後頭的老漢說話了:“大家說說,你們四個兒子當中哪一個最好?”
一聽老漢的問話,那三位婦女轉過臉反問說:“你說誰的兒子最好?”
“那個幫助母親頂水罐的兒子最好。”
三位婦女聽了老漢的話,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美不在於外表,也不在於才能,而在於一顆真誠、善良、體貼的心。有這樣的心靈,在平凡的時候也往往折射出偉大。人生的價值不能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也並非隻在生與死的搏鬥之中。獻出愛心的每一件極其微小的事情,都是人生價值的充分展現,隻有嚴肅認真邁出每一步的人,才談得上人生的重量。
維他命的奇效
啤酒廠要倒閉了,老板急得團團轉,但是不論怎麼改進品質,業務還是難有起色。
“在啤酒裏加入維他命,並於瓶上標明。”老板的朋友建議。
老板照做了,果然生意大為改善,沒有多久,不但渡過難關而且擴廠生產了汽水,隻是汽水與以前的啤酒一樣,打不開市場。
“在汽水裏加入維他命,並於瓶上標明。”老板的朋友建議。
果然汽水也大為暢銷。
“為什麼維他命有這麼神妙呢?說實在的,我加進去的量,根本微不足道。”老板問他的朋友。
“這不簡單嗎?當人想喝酒,卻又內心矛盾時,他會告訴自己喝的不隻是酒,更補充了有益健康的維他命,於是矛盾消失,啤酒暢銷。至於汽水,當孩子要喝時,父親常會說何不喝較有營養的果汁,灌些糖水有什麼用,這時孩子則可以回答說,這裏麵有維他命,跟果汁一樣,於是阻力減弱,汽水暢銷。”
其實人們做事的時候,總是常愛找一些借口或堂而皇之的理由,以求心安,這位朋友的建議隻是給那些愛喝啤酒或汽水的人找一個好借口罷了。
一躍而下
當人們在冷天遊泳時,大約有三種適應冷水的方法。有些人先蹲在池邊,將水撩到身上,使自己能適應之後,再進入池子遊;有些人則可能先站在淺水處,再試著步步向深水走,或逐漸蹲身進入水中;更有一種人,做完熱身運動,便由池邊一躍而下。據說最安全的方法,是置身池外,先行試探;其次則是置身池內,漸次深入;至於第三種方法,則可能造成抽筋甚至引發心髒病。
但是相反的,最感覺冷水刺激的也是第一種,因為置身較暖的池邊,每撩一次水,就造成一次沁骨的寒冷,倒是一躍人池的人,由於馬上要應付眼前遊水的問題,反倒能忘記了周身的寒冷。在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呢?如果是年輕力壯的人,不妨做“一躍而下”的人。雖然可能有些危險,但是你會發現,當別人還猶豫在池邊,或半身站在池裏喊冷時,那敢於一躍人池的人,早已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把這周遭的冷,忘得一千二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