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黃色新聞”為鑒看我國報紙新聞娛樂化傾向(1 / 2)

傳媒觀察

作者:毛 泓 傅一卿

【摘要】本文以19世紀中期美國“黃色新聞”時期為參照,通過比較“黃色新聞”與我國報紙新聞娛樂化現象,以史為鑒,從而分析我國報紙娛樂化的危害及出路。

【關鍵詞】報紙新聞娛樂化“黃色新聞”廉價報刊

風靡19世紀的新聞風潮“黃色新聞”,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麵。近年來,我國報紙娛樂化、低俗化的傾向不斷加劇,已經走到了“黃色新聞”的邊緣。但“黃色新聞”在美國社會逐漸衰落,存在時間並不長久,風格莊重的大報仍然是社會主流。以史為鑒,規避錯誤,對於新聞娛樂化傾向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曆史中尋找一些經驗教訓以促進我國都市報的健康發展和報業的良性競爭。

目前,我國理論界對新聞娛樂化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的定義,但對於新聞娛樂化的表現卻有著大致相同的認識:內容上充斥著“星、腥、性”,即報道一味追求明星八卦、血腥暴力、低俗色情等具有煽情刺激性的內容;寫作方式上強調報道事件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將“硬”新聞“軟化”,甚至不惜將新聞報道“小說化”;表現形式上一味強調新聞標題的煽情性,甚至出現題文不符的惡劣行為。

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是美國報業史上極不光彩但又非常重要的時期,源於19世紀中期,美國蓍名的報人普利策和赫斯特以及他們的《新聞報》和《世界報》之間的惡性競爭。所謂“黃色新聞”是指以極度誇張及捏造情節的手法來渲染新聞事件,尤其是關於色情、暴力、犯罪等方麵的事件,達到聳人聽聞,進而擴大銷數之目的的新聞報道。①

其主要的特征有:內容膚淺,色情暴力等內容充斥版麵;報道大量聳人聽聞的事件,甚至閉門造車捏造新聞;對不甚重要的內容進行大肆渲染,使用煽動性大標題;大量使用非真實的圖片和連環畫;標榜同情弱者,煽動社會情緒等等。

對比二者,我們不難看出我國新聞娛樂化傾向和“黃色新聞”有許多的相似之處,那麼,二者產生的社會背景有無相似之處呢?這是否預示著它們會有相同的發展趨勢呢?下麵筆者就從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麵的背景原因對新聞娛樂化和“黃色新聞”進行比較。

一、 經濟背景比較

“黃色新聞”之所以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支持。它是報紙商業化、市場化的產物。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為廉價報刊的產生創造了物質條件,而成熟的市場機製的形成,則是引發廉價報刊“新聞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動力。為了爭取大眾,他們不得不迎合大眾的實際文化水平和閱讀情趣,供給識字不多的讀者們大量的刺激、粗淺易懂的新聞消息;為了方便大眾,他們不得不把報刊編排得醒目悅人,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②這樣,廉價報刊才有可能吸引大量的廣告商,獲得豐厚的廣告收入。如此多種因素構成的合力形成了廉價報紙的興盛,導致了黃色新聞的泛濫。正如工業革命和成熟的市場機製是廉價報刊“黃色新聞”形成的根本動力一樣,我國新聞娛樂化現象是近20年來的市場化浪潮的必然產物。一方麵純商業性質的媒體大量湧現,另一方麵,主流媒體迫於市場壓力和經濟壓力,也不得不進行商業化運作。對於這些媒體來說,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就是發行量的最大化,它們不可避免地要執行市場經濟的大多數原則和通用原則。③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娛樂化就成了大多數報紙的共同選擇。

二、政治背景比較

廉價報刊產生之前,西方國家經曆了一個政黨報刊時期。當時的政黨報刊內容冗長艱澀、枯燥無味。新的社會現實、新的讀者群體以及新的技術條件都呼喚著新的報刊類型的產生。廉價報刊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進而導致了“黃色新聞”的產生。我國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出現,也有著相似的政治背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曆了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當時的政治高壓之下,媒介完全成為意識形態工具,教育、宣傳功能得到了極度的發揮,而娛樂功能則長期受到壓製。改革開放以後,過去那種政治味濃厚的信息顯然已經不能再滿足人們的需要。除了政治,人們還需要了解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信息,並且希望媒介能夠為他們提供娛樂消遣。於是,將硬新聞軟化,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訊息中挖掘其娛樂價值,成為越來越多的報紙爭奪受眾和市場的法寶。④

三、社會背景比較

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化進程是廉價報紙及“黃色新聞”產生的基本動力因素。工業革命以後,都市化興起,教育文化事業發展迅速,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人們對外界的各種信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黃色新聞”成為報紙爭奪受眾的一種必要且有效的選擇。社會轉型期的躁動與教育文化水平的發展同樣是我國報紙新聞娛樂化的社會因素。我國目前仍處在轉軌與轉型的特殊時期,社會發展迅速,日新月異,民眾會產生諸多的緊張、失落和壓抑等情緒。於是煽情刺激的內容和報道手段無疑幫助了人們“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