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時期下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新聞良知論(1 / 2)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顏 莉

【摘要】新聞良知是新聞工作者的靈魂,是新聞傳播業的命脈。近年來,一些傳媒的過度商業化取向和泛娛樂化傾向,使違背新聞良知的現象屢見不鮮,嚴重汙染了新聞行業風氣,降低了新聞從業者的道德底線。實際上,傳媒自身的道德水準、職業操守或是價值取向都會對社會和公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新聞工作者的新聞良知已經引起多方關注。

【關鍵詞】新聞良知新聞倫理職業道德規範

1993年4月23日出版的紐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曾以“大陸記者生財有道”為題公開抨擊大陸的“有償新聞”。同年5月10日《香港聯合報》又刊出“記者不耐清貧,金元新聞風行大陸”的文章,對“有償新聞”進行諷刺和挖苦。與其說是對“有償新聞”的諷刺,不如說是對報道“有償新聞”的主體——新聞工作者的諷刺。除了“有償新聞”,新時期下我國新聞界還存在著許多新問題,如炒作(聳人聽聞)、冷漠(缺乏人文關懷)、低俗(黃色新聞等)、侵犯隱私等等不一而足,幾乎涉及了新聞從業者的新聞道德和新聞良知的方方麵麵。

如果大眾傳播媒介不能正己,又如何引導廣大的社會受眾?因此,在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如何規範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如何使新聞工作者實現良好的自律,已成為當前新聞傳播業不容回避的研究課題。

一、對新聞良知的界定

所謂新聞良知,是指新聞倫理內化於新聞傳播主體的品格、思想、習性之中,表現為新聞工作者對待新聞傳播的態度、從事新聞工作的理念以及通過新聞傳播所要實現的追求和理想。

二、新聞良知的特征

新聞良知是新聞活動主體的內在品格和氣質,它體現在新聞工作者外在的新聞活動中、凝結在新聞工作者創作的新聞作品中、深藏於每個新聞工作者的動機和需要之中,同樣也體現在一定社會的媒介製度或新聞製度中。

1、內在性

新聞良知的存在方式是一種主觀性、心理性的無形存在,是新聞主體所具有的主觀意識。新聞良知的內在性還體現在它發揮作用的方式上,即新聞良知通過影響新聞主體的內在意識、主觀動機的方式來影響其新聞行為的。

是否能夠成為一個事實上的新聞良知主體,關鍵在於他能否自律,能否進行自我約束。這就是說,自律將成為新聞工作者塑造新聞良知、實現新聞良知的核心途徑。

2、穩定性

新聞業和新聞活動有其自身的演變機製和規律,也有其內在的追求和目標,這種規律和機製以一種客觀的力量,不斷校正和調整新聞傳播者的活動方式和活動觀念。這種符合新聞業規律的活動觀念是穩定的,這樣的觀念同時也是新聞良知的基礎。

3、曆史性

新聞良知是在現實世界的運動過程中形成的,是在人類的新聞傳播現象中形成的,是在現代新聞傳播業的演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作為一種社會良知,必然表現出它的曆史性,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顯示出不同的具體麵貌,可以說新聞良知是一種具有曆史開放性的良知。

三、新聞良知的構成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到底應該具備哪些新聞良知呢?

1、尊重受眾是首當其衝的新聞良知

道德規範要求新聞工作者尊重事實,要如實客觀的反映事實,既要做到整體真實又要做到具體真實,這是道德規範所要求的,是技術層麵的。而懷揣新聞良知,新聞工作者需要的是尊重受眾,因為他們是新聞的消費者,要尊重他們獲得真實的權利,要對得起他們的信任。新聞工作者更應努力建立與受眾之間的信任關係,尊重受眾這一新聞良知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2、麵對新聞選擇時,應是積極的、善意的

作為新聞工作者,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傳達信息是其首要的責任,然而傳達的同時不得不麵臨選擇,這時應本著積極向上、善意的心去選擇。同樣的,富有趣味性、具有時效性等新聞價值要素是新聞工作者選擇新聞的標準,但這依然是技術層麵的標準。而懷揣新聞良知,新聞工作者應用優質化的新聞來實現對受眾優質化的引導,受眾隻有接觸到優質化的新聞才會對新聞工作者有優質化的評價,這種優質化的評價在當今越來越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