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1 / 1)

認識明山,算起來已整十年了。

1999年,我還在主持陝西省教育學會工作。當時山東省的素質教育實踐聞名全國,教育部在山東省煙台市召開了全國現場會。也就在這一年,我提議學會組團赴山東考察,團中唯一一位來自縣區的成員便是高明山。他是鹹陽市北部最貧困地區彬縣的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時任彬縣教研室主任。我們算是相識了。

2002年,應台灣秀水鄉陝西村國民小學邀請,我又率陝西省教育考察團赴台訪問,明山主任也是本團的成員之一。這一次我對他的印象更加深刻。

兩次共同外出考察的機會,加起來滿打滿算也就20多天,我們共同交流的時間也很有限,我對明山的印象是:樸實無華,少言寡語,為人謙和,愛動腦筋,勤學好問,善於思考。2002年之後,我們再沒有什麼聯係,隻是偶爾會聽到他還在彬縣教研室主任的任上。

2008年歲末,明山帶來了他花十年時間撰寫的東西部基礎教育比較研究的書稿,共計20多萬字,我很感動。感動之一是我對他的上述印象不謬。感動之二是我一向認為,做學問除過個人稟賦才華之外,有兩個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必須要有甘於清貧、耐得住寂寞的心態,二是必須要有持之以恒、永不言棄的毅力。前一個條件,明山以他在縣教研室主任位子上默默無聞十多年的行動作了詮釋;後一個條件有他的書稿為證。兩個條件明山都具備了,所以他才會有今天的成績。

教育是興國富民的千秋大業,也是興國富民的基礎工程。教育的結構曆來被比喻為寶塔形,基礎教育無疑是塔基。所以,隻有固根培本,打好基礎,教育之塔才會永保堅固,否則就會頭重腳輕根底淺。這也是我曆來重視基礎教育的原因。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我國教育工作者中的精英人才,尤其是有研究能力的人才,大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基礎教育階段的研究少之又少。明山選擇了基礎教育研究,潛心基礎教育研究十數年,並且有研究成果出來,實在是可喜可賀!

比較研究是一門學問。教育研究可以理論研究,可以實證研究,可以實踐研究,也可以是相互學習借鑒的比較研究,有多種視角、多個方向可供選擇。明山選擇了東西部基礎教育實踐的比較研究,並且和他的工作環境結合得很緊密,既是在研究,也是在工作,而且是在工作中研究,又用研究成果指導他的工作。實在是一條教育研究的正確路子。

作者在介紹東部基礎教育的發展成果時視野開闊。涉及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管理和學校的微觀管理;也涉及學科教學和德育工作;對於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科研以及教育文化等,也都有涉及。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東部基礎教育發展成果的介紹上,而是努力總結、揭示隱藏在這些發展成果背後的規律和軌跡。作者在反思西部教育存在的問題、困難、困惑方麵,既有對戰略地位的反思,又有對素質教育、德育工作、課程改革、職業教育、遠程教育、教師隊伍、教育科研以及對“三亂”等等不合理教育現象的反思。這些反思,都努力探索了造成這些問題、困難、困惑的原因。

我相信,明山主任是懷著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滿腔熱愛之情寫作此書的。

此書的出版,不僅僅是對從事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有實踐上的指導意義,從事基礎教育的教育科研人員、教育行政幹部,以至主管基礎教育的領導者,讀後也會受益的。

願我們廣大教師、中小學校長、教研工作者和從事基礎教育的領導者,都能善於調查研究,科學總結實踐經驗,從不同層麵、不同角度寫出文章,著書立言,為教育科學的繁榮,為基礎教育的發展,貢獻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