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1 / 1)

教育比較研究是對某類教育事物或教育現象選取科學的研究樣本,構建科學的研究框架,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樣本進行比較且展開研究的過程。

高明山先生的又一部著作《輝煌與困窘》麵世了,我有幸先睹為快。他運用教育比較研究的方法,針對中國東西部基礎教育,選取了蘇、浙、魯、台及作者本人所處的教育環境和相鄰省份作為研究樣本,從社會經濟角度、曆史文化角度、思想意識角度和地理區域角度構建了全方位的框架,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和研究,方法科學、內容真實生動,筆法流暢,飽含感情,為國家基礎教育如何均衡發展提出了問題,找到了答案,既是一部極具價值的研究報告,又是一部別具風格的教育風情畫卷。

作者在自序中介紹了他利用教育考察得來的大量素材,運用教育比較研究的方法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思路。在總論中進行了立論、構建和探索研究。洋洋灑灑20餘萬言,帶領我們以平靜的心態,以智者的眼光,遊曆了江蘇南通、海安、洋思中學,浙江紹興,山東濰坊、青島、煙台,祖國寶島台灣的眾多中小學,領略了這些學校的風采,了解了各學校獨具特色的辦學經驗,以30年的曆史大跨度,反映了祖國基礎教育的輝煌。同時又以風塵仆仆的腳步帶領我們觀察了祖國西部更多的學校,其中不乏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創業者和改革者,還有筆者親身經曆的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教育案例,使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困窘,自然的勾起了我們酸酸的深思,得出了筆者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結論。正是有了教育的不公平現象,有了這些在教育非均衡發展的環境下知難而上,逆境奮進的創業者、改革者,才使我們感覺到力量,看到希望,樹立起信心。

黨的十七大確立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特別關注民生問題,明確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所以也就特別關注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作者這部著作緊緊抓住這一基礎教育的重大主題,或敘述,或議論,或發問,或質證,既有濃墨重彩的描述,又有酣暢淋漓的發問,其中娓娓道來的每一件事都是教育公平這個重大問題的有力佐證。

作者既是一位基礎教育的辛勤耕耘者,又是一位基礎教育的思想者。改革開放30年,恰好是他從事教育事業並為之竭誠奉獻,苦苦求索,深入研究的30年。這部著作就是高明山先生為了求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這一課題之真諦,足跡踏遍大江南北,腳步跨越長城內外,身影流連海峽兩岸,調查教育現象,研究教育問題,得出科學結論的精華之作。

我也是長期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老兵,去過蘇、浙、魯、台,考察過西北地區很多層次的學校,也發過不少感慨,但卻缺乏理性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更沒有理論的升華和著作麵世,這大概就是智者和庸者的最大區別。

為高明山先生給祖國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而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