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利用中央電化教育館資源中心的“專題教育”欄目,加強思想品德、衛生、法規、安全、環保等教育。
(4)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開展遠程教育興趣小組活動。編板報、手抄報、電子報刊、校園廣播等。
(5)結合衛星教學資源,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活動,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開展對多媒體教學、資源整合等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6)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公開課、觀摩課、示範課、研討課,或說課、評課活動。
(7)學科教師要充分利用衛星教育資源,充分備課,精心設計教學。
(8)模式二學校要與本學區模式一學校結成幫扶對子,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將從遠程教育資源網上下載的教育教學資源無償提供給模式一學校使用。
3.應用計算機網絡教室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模式三)
除過模式二所有應用方式外,還要做到:
(1)開設信息技術課,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信息技術素養。
(2)在計算機教室開展其他學科教學。進行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改進學科教學的探索,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與研究。
(3)計算機教室在教學應用中,應注重利用“天地網”和教學光盤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促進教與學方法的轉變,建立研究性、探索性、協作性學習的方式。
(4)利用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開展校本培訓和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應該說,這樣的規定和要求很全麵,如果真能做到,那麼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的確在縮小農村和城市、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教育的差距方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實並非我們想象的這麼簡單。
首先是專門人才的問題。按照上述理想,每個項目學校必須配備一名既精通現代信息技術、又具備較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專門人才主管這方麵的工作。因為,他不光要會熟練操作遠程教育的設備,而且還必須具備在眾多的信息資源中,選擇有用、實用,並且是水平比較高的信息資源的眼光。所以,教師兼職,時間上分不開身,技術也達不到。靠突擊簡單培訓的教師,顯然擔當不起如此重任。而在西部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這樣的人才顯然沒有。很多農村小學,實行的是教師“包班製”,學生一進校,教師就得連著上課到放學,哪有時間坐下來上網。
其次是技術問題。教師利用網絡資源製作課件,偶爾為之可以,經常做來並不現實。誰都知道,製作一份好的課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硬件支持,而且需要技術支持,還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製作一份好的課件,所花費的時間,要比備一節課多好幾倍。教師既沒有這個技術,更沒有這個時間。
再次是教育規律所不允許的。計算機也好,網絡也好,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教學的工具和手段。說穿了,它和書本、鋼筆的作用是一樣的,隻有當教學需要時才是有用的。而教學有其內在的規律,不是每節課都需要製作課件、播放視頻或錄音之類的現代手段。所以,有很多專家已經指出,現在一些公開課、觀摩課,動不動就變成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展覽,並不一定產生好的教學效果,有些甚至適得其反。
退一萬步說,即使我們的遠程教育技術應用都百分之百地達到了我們的理想,農村的孩子每天都能聆聽全國、甚至世界一流教師授課,也還不能說明農村的孩子和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孩子享受上了同等的教育資源。因為,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教學講究的是師生的交流與互動,顯然,網絡再好,都沒有辦法給他們提供這個條件。
所以我以為,國家在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實施遠程教育工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有待研究。具體說,設備配備得過於分散,既不利於管理與使用,使其不能充分發揮效益,又造成了很大的資金浪費。如果能夠將這些設備相對集中,比如,一個鄉鎮、甚至幾個鄉鎮,設立一個遠程教育中心,集中所有設備,配備專門人才,辦成一個地區的教育資源中心,輻射一個地區,似乎作用更大,而且也會節省很多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