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早食。即三餐皆需早。早食與晚食大不一樣,可避免一天中營養的短期不平衡。人體經過一夜睡眠,腸胃空虛,清晨進食,精神才能振作,因此早餐宜早。早餐早食,還是一天的工作程序“開關”,吃過了早飯,才可以進行一整天的工作或日常活動。另外,晚餐早食也很重要,研究發現,晚餐早食可預防十餘種疾病。
5.淡食。包括少鹽、少油、少糖三大內容。現在人們將多鹽、多油、多糖稱為"三害",代謝性疾病有一大半與這三害有關。而應對之道,隻一個"淡"字即可解決。
6.熱食。中醫認為,人之熱腹不宜承受過多的冷食,即使在盛夏,也不主張多進冷飲,因為冷食可加重胃腸負擔,從而加重胃和肝髒原有的疾病,或引起新的疾病,尤其是體虛老人,更不宜冷食。現在又有一種提法,即冷食;這可能是受到低溫可延壽的啟發,冷食是有效的內部降溫法,據說還可增強消化道功能。但這種冷食提倡,還未得到足夠的證據。
7.熟食。與熱食相關的是熟食,即食物要吃熟的,而不要吃生的。通過高溫煮食,可以殺菌滅毒,還能把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分解、揮發或轉化成無害的物質,同時還確保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釋放出來。這樣,既有利於營養衛生,又有益於人體的消化吸收。
8.生食。生食是與熱食、熟食相反的膳食主張。當然並非一切均生食,而是主張“適合生食的盡量生食”。因為也隻有在未烹飪的條件下,很多含維生素的食物才能保持其基本營養成分。
9.鮮食。絕大多數食物均以新鮮為好。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是許多“活營養素”可得以保持,也可以避免因貯存時間過長而使食物產生有害物質。因此,我們提倡現吃現做、不吃剩菜。
10.潔食。“幹淨”指食品與進食環境無塵、無細菌病毒以及無汙染物。不食黴變食物,遠離煤煙、香煙、灰塵中的煙霧,並保持茶具或水具的除垢衛生,嚴防病菌、黃曲黴素、尼古丁及有害金屬元素對人體的侵襲。
11.定食。一日三餐是從人類祖先起就固定下來的進餐模式,已形成動作定型及人體生物鍾的要求。因此,堅持定時定量進食,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12.小食。21世紀提倡的進餐製以日進五餐或六餐為宜,三頓正餐外的小餐(上午10點、下午16點及20點左右)稱為“小食”,具多重功效。它與平時所說的零食有別,因為它不像後者無定時定量的沒規律,就不會導致與正餐的矛盾。
13.稀食。食粥養生自古延續至今,現在的食譜比古代寬泛得多,除粥外,還包括牛奶、豆漿等流質及各種粥、湯。稀食不僅適宜吞咽,而且還能使營養成分容易析出,便於人體吸收。
14.軟食。堅硬的食物難以消化,特別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飯菜應以爛熟為好。堅持軟食也符合中醫所說的“不以脾胃熟水穀”的原理。
15.幹食。幹食與軟食的要求正好相反,但其可以增強咀嚼功能,較強地刺激牙周、牙齦豐富的神經末梢,而起健腦作用。幹食還可健胃、美容、抗癌,應經常為之。
16.節食。在日常飲食中,要做好保健養生,在善食的同時,還要善節。對於節食,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見解,如“食無求飽”,“不欲過饑,饑則敗氣”等,認為少吃多滋味,暴飲暴食傷身體。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適當節食還具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等特殊功效。從維護健康的角度看,控製飲食攝入量很有必要。
17.斷食。斷食與節食有一定的關聯,又不完全一樣。斷食即在一定時間內,一頓或一天不進食。現認為,有計劃地安排斷食,可有效地增進消化道功能,還可徹底地排除體內毒素,利於挖掘人體潛力。在某些歐美國家,現已有很多人開始嚐試斷食,據說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8.選食。選食與雜食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有所不同。雜食強調了一個“廣”字,選食則更多地強調了個體的針對性。在新世紀個體營養時代,更應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食物(甚至可根據個體基因類型),使營養更適合個人的具體需要。
19.藥食。與選食相類,都是根據身體的特別需要來選擇食物,以達到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我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並認為一般食物均可入藥。這方麵的選擇性很大。
20.靜食。用餐時,宜安靜地精神集中,品嚐美味;而談笑進食,很容易嗆咳;哭著用餐,或者生氣吃飯,對身體健康很不利。
21.坐食。飲食保健專家指出,邊走邊吃及蹲著進食,均不利於消化。因此,用餐時采取坐正的姿勢,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八條要求
營養學家認為,以下這些要求是保證合理的膳食結構的必要步驟。
1.淡些、淡些,再淡些。人們在評價菜肴好壞時用得最多的貶義詞非“清淡無味”莫屬。可見人天生具有喜好重味的特性。中國人的飲食觀裏更有“鹹則鮮”的喜好,以至於味道偏鹹甚至成了某些菜係的特色。現在提倡3口之家每月食鹽用量最好不要超過250克,也就是控製在通常所說的半斤左右。過多吃鹽不僅可引起血壓高,還會引起其他病變,如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還會直接損傷全身各處的血管壁,引起血管硬化,導致心肌梗死或腎髒功能衰退。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應控製在6克以下,才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