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今日開幕(3 / 3)

根據黨中央的統一部署,立法機關集中開展對法律的“立改廢”工作,既釋放了依法治國的強烈信號,也為全麵深化改革能夠按照“施工圖”蹄疾步穩地向前推進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全麵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們黨要實現改革意圖,尤其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來指導立法工作,將黨內通過的改革舉措,通過國家製度的形式科學地固定下來,在程序化的環節中予以落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說。

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讓權力在法治的框架內運行,嚴格依法行政,營造透明有序、公平正義的市場環境,是執政黨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重點問題,把政府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進行政體製改革。

“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論斷,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的決心和意誌。

從一批批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到工商登記製度改革的全麵鋪開;從一份份“權力清單”的公布,到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減少,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簡政放權不斷向縱深推進。

“這背後是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理念的強大支撐。”中國行政體製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占斌說。

當前,我國正麵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大量存在。廣大人民群眾政治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要求日益提高。

近年來,佘祥林、趙作海等冤錯案的曝光,使公正司法問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加快推進司法體製改革,提上了黨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司法製度,歸根到底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決定的。評價一個國家的司法製度,關鍵看是否符合國情、能否解決本國實際問題。”陳衛東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司法體製改革作出重大部署,表明了中央對司法體製改革的高度重視。

延續半個世紀的勞教製度退出曆史舞台,密集出台防範冤假錯案製度規定,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製度,全麵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建設,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製,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責任製、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一係列司法體製機製改革舉措相繼推出,著眼全局謀劃、注重頂層設計、解決現實問題。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指針。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誌。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這是執政黨的自覺擔當,更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這是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加強黨的建設、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思想。加強黨內法規製度建設,紮緊製度的籠子,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八大後,黨中央集中清理黨內法規,1978年以來製定的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近四成被廢止或宣布失效。去年5月,兩部黨內的“立法法”《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製定條例》及《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備案規定》公布。

黨必須和善於通過法律來治國理政,以確保國家政權運行的製度化、規範化、有序化。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任鐵纓說,集中清理之後,適應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在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中吸納這些年黨建創新的成果,黨的法規製度將更加具有生命力,將為管黨治黨、執政治國提供更好的製度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