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弘光(1 / 2)

日啟東方,翠環之蒼。千林照影,古刹弘光。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群山的時候,弘光寺裏悠長清遠的晨鍾聲也隨之響起,悠悠地傳遍了整座翠環山。晨光熹微中,弘光寺的早課已經開始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寺中央的大廣場上,百餘僧人盤膝而坐,閉目誦經。三柱巨大的青檀香插在半人高的香爐中,煙雲嫋繞,聚而不散地徑直飄向天空。

不多時,誦經之聲漸止,早課已然結束。隨著僧眾的離去,廣場也顯得異常清靜。山門前,兩名僧人開始清掃門階。早春尤寒,清晨凝結的一層白露因朝陽的照射而化開,濕漉漉地鋪滿了門口的青石階。朱漆大門的兩側,塑有兩尊高大威猛的金身羅漢,正中一塊大紅匾額,上書“弘光寺”三個金漆古字。

弘光寺立於這翠環東峰已有千餘載,起初本是一座尋常寺院,直到有一日前朝國君私訪,途經翠環山,見此處鍾林毓秀,古寺巍然,便取“德重恩弘,禪達明光”之意,為寺賜名“弘光”。在幾代方丈和僧眾的努力之下,弘光寺成為方圓千裏之內規模最大的寺院,在鼎盛時期,寺中的僧人和雜役等加起來有數千人之多。後幾經戰亂流利,家國更迭,大大小小的寺廟也紛紛建立。現在的弘光寺雖說在規模和名望上較之以前有所不及,但寺中現有的僧眾加上俗家弟子、雜役火工等,仍有七八百人之多,香火極旺,在這翠環山一帶依舊是首屈一指的寺院。寺中僧侶半數以上習武,也正因如此多了不少俗家弟子,皆從附近百裏的村鎮中慕名而來。畢竟比起城中收費昂貴的三流武館來說,寺裏學到的可是不用花錢的真功夫。

今天正是弘光寺每月的知客日。十裏八鄉的百姓,甚至方圓幾百裏的人家,都會在這一天入寺進香還願,兩名知客僧早早的就站立於寺前迎客了。眼看著時辰一到,眾香客便絡繹不絕地上山入寺了。

幾近正午時分,山腰上出現了兩個身影,行行蠕蠕而來。一個是個中年村婦,觀麵約莫在三十許間,但頭發近半數顯出斑白之色;男的卻是一名十二三歲的少年。兩人衣著破舊,手肘和膝蓋處都打著一些補丁,但是卻非常幹淨。少年上身穿了一件直垂到膝蓋的米色長衫,下身卻是一條黃色的麻布褲子,看上去有些肥大的樣子,腰間係著一個淡黃色的葫蘆,背著一個黃色包裹;村婦則是一身粗布衣衫,手中握著根一米來長的樹枝,身後背著一個竹簍,裏邊還裝著一個兩三歲大的女娃兒。

“孩兒呀,你可千萬別怨娘,自從你爹走後,你就跟著娘有上頓沒下頓的。唉,是娘沒本事,讓你們受苦了……”村婦嘴裏突然說道。

“娘,孩兒知道咱家日子難過。這次我上山出了家,就不愁沒有飯吃了,隻是苦了您和弟弟妹妹。”少年頭也不回的打斷道,黑瘦的小臉上帶著一絲苦澀之意,眼神中卻充滿了堅毅。

“你聽娘說,待過個四五年你就下山來。弟弟妹妹也大了,能幹活了,那樣就再也餓不著你們了,到那時……”說著說著,村婦竟一時氣苦地哽咽了起來。

“娘,話不能這麼說,我進了弘光寺,不但能給家裏省下一人的口糧,每月還能領上些許銀錢呢!我把銀錢省下來托人捎回去,這樣您和弟弟妹妹也能過上好日子啦!”那少年趕忙回身,邊笑著邊輕撫村婦後背安慰著她。

“好!好!”村婦止住哽咽,欣慰地道。

正在此時,身後的石階下方處,一陣雜亂的腳步聲隱隱約約傳來。像是上山進香的人群,好像還人數不少的樣子。“孩兒呀,山路狹窄,咱走的慢,且先歇息歇息,等人家過去了再走吧。”少年聽完,就連忙攙扶著村婦往石階旁的樹蔭下走去。“娘,從早上開始就過去了那麼多的香客,可為何隻見人上山,卻沒見有人下來?”

“哦,下山的路在山南邊呢。”村婦找了一塊樹下的青石,一邊坐下一邊說道,“咱們進香之人呢講究個不走回頭路,所以就有了這山東而上,山南而下的道理。這些規矩等你入得寺中,自然會知曉的。”

這時,那山路下方的人影也逐漸清晰,熙熙攘攘相繼走了上來。這批香客,前後有二十多人,男女老少都有,穿著打扮雖算不得華貴,但也是精工細作了。不多時人群便來到了村婦和少年的休憩之地,紛紛望向村婦和少年。村婦微笑的向人群點頭示意,人群中也都紛紛回應著,那少年則是站在村婦身邊低頭不語,摸樣看起來有些拘謹,不知在想些什麼。

人群過後,村婦對少年說:“走吧,咱們也得抓緊點,趕早不趕晚。”說完就站起身來,往那山道石階走去,少年趕忙跟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