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八義鎮(1 / 1)

在長治縣的南部,有一個鎮叫八義鎮,因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的將帥趙括盲目進兵,在此遇八位義士的阻諫而得名。八義的來曆非常悲壯,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秦趙長平大戰之前,秦國使用反間計換掉了趙國名將廉頗,由趙括擔任主帥。趙括雖然熟讀兵法,但不曉得活學活用,隻懂得紙上談兵,沒有多少實戰經驗,輕率的趙括率40萬大軍盲目出擊。

當時,有個神通謀略、文武全才的老人叫史正,他看出趙括輕舉妄動,搞軍事冒險,心裏非常著急,便把自己的意見寫在簡冊上,帶著七個徒弟去向趙括進諫。

趙括看完簡冊,自恃才高,不屑一顧,心想,我堂堂一個精通兵法的大將軍,還需要你這個無名之徒來指點嗎?於是就把簡冊扔在地上,讓手下把史正一群人轟了出去。一意孤行的趙括率部隊出發,準備與秦軍決戰。隊伍行至一個村莊時,忽然被一群百姓攔住了去路。趙括一看,又是史正和他的七個徒弟。趙括問,你是來餞行的嗎?史正大聲說,不是餞行,而是送葬。趙括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二話不說拔出寶劍,揮劍就把史正和他的七個徒弟殺死了。由於趙括魯莽輕敵,錯誤指揮,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趙軍被圍困46天,拚死突圍,但仍然無法挽回敗局,趙括被射死,趙軍40多萬人,全部被活埋。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戰後,當地百姓將史正師徒合葬,立了一個石碑,碑上刻了“八義士諫趙處”,並將村子改為“八義”,一直沿用至今。後人為紀念這八個義士,曾在長治縣城西南另建一個門,取名八義門。通往高平的路,沿途以“義”字命名的村莊,除了八義村之外,還有義堂、信義、太義等,以此標明是“義士”殉難之地。

八義是上黨人耿直而又壯烈的象征,也見證類似趙括之流的悲哀。後人憑吊八義的詩詞很多,其中一首是這樣說的:“泥鰍錯認仕鵬鯤,求將何須定將門?豎子無知焉足惜,傷心四十萬人魂。”

八義的出名,除了八義本身的來曆外,還有一個原因。在八義村南北縱向公裏範圍內,村民的房屋下壓蓋的全是古窯遺址,除個別地方因種種原因深挖取土,暴露出燒窯遺跡外,其他地表已看不到窯址的痕跡了。八義的古窯,您可千萬不能小看。

宋代的時候,這裏曾是全國著名的瓷窯之一,稱為八義窯,其燒製的紅綠彩瓷器,色澤鮮豔,筆意豪放,充溢著濃鬱的民間色彩。由於彩瓷燒製得精美適用、做工考究,這裏出產的瓷器不僅是廣大民間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也曾一度成為上貢朝廷的禦用品。特別是在上黨地區的民間,還流傳有這樣一種說法:聲名顯赫的景德鎮瓷器,就是八義瓷窯在南方安家落戶的結果。關於這種說法,由於缺乏證據,不敢妄斷。但是,在上黨民間,確有八義瓷、窯毀窯鎖門南遷的傳說。

北宋末年,金朝大將金兀術率兵攻進潞州。他聽說八義燒造的紅綠彩瓷器很有名氣,為了討好皇帝,就命令八義的窯工為金國皇帝燒造禦用實用器物。有一年,金國的皇帝要求八義的窯工為他燒造瓷器“龍床虎枕”,龍床要求能躺皇上,虎枕要求能舒服入眠。幾年光景,八義窯的虎枕燒出很多,但是龍床因為體積大,怎麼也燒不成。在潞州官員的逼迫下,窯工們想盡了各種辦法,但燒出的龍床還是東倒西歪沒有成功。皇帝很生氣,就把八義窯的掌門人殺了,留下了他的徒弟繼續燒製龍床,而且下了死期限。徒弟經過苦心研究,終於發明出窯中“支點法”,將龍床的瓷胎在窯中支持平穩,再點火生爐,烈火再大,器物也不會變形,龍床終於燒製成功了。

就在龍床燒好停火出窯的頭天晚上,徒弟卻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悅,心中隻有累積起來的勞頓和悲憤。他偷偷跑到師傅的墳上大哭了一場,然後悄悄將龍床埋在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就趁夜南下,去了江西景德鎮,也將他的精湛手藝帶到了景德鎮,使景德鎮發展成為今天的瓷都。

龍床的傳說,在當地流傳了上千年,人們也挖掘了上千年,卻無一收獲,都一個個失望而歸。龍床到目前沒見有實物,虎枕倒是在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有珍藏。

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據八義鎮東山村的一個老漢說,明清時期,村裏還不斷有人覓寶。到了清朝末年,村裏的人們還依據祖輩們講的故事,不時地尋覓。有位農村老漢雖然沒有尋見龍床,但刨出了一窯“紅綠彩”碗,雖破碎的居多,但憑著破碎中僅有的幾個完整之碗,取到京城出賣,就捐了個縣令。故事傳得有鼻子有眼,致使“紅綠彩”瓷器的價值曆代不菲,多少收藏家都夢寐以求。但遺憾的是,經過漫長的歲月,八義瓷窯完整的“紅綠彩”瓷器實物如今隻能在美國、日本和國內幾處國家級的博物館才能見到。由此可見,八義鎮“紅綠彩”瓷器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