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盧醫山(1 / 1)

潞城市的南麵,有一座山,叫盧醫山。千百年來,無數百姓來這裏虔誠禱告,祈求平安;更有無數文人墨客造訪此山,留下了許多賞山絕句。那麼,這座盧醫山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山呢?

盧醫山海拔1300多米,從北向南,綿延起伏,與最南端的老頂山相連。由山下仰望,此山並不高,也不險要,更不為奇。然而,登臨山頂遠眺,才會發現,整個山峰層巒疊翠,鬆柏如黛,如詩如畫,俯瞰山下,古城美景一覽無餘。

明代潞城知縣馮惟賢,作了一首《盧山疊翠》的詩,是這樣讚美盧醫山的:“翠壁層巒接太行,盈眸山色鬱蒼蒼。神醫覽勝來遊此,登嘯應添潞水長。”盧醫山的天然風韻使它聲名遠揚,但真正讓它出名的,卻是這詩中所提到的“神醫”,那麼,這個神醫是誰,他和盧醫山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春秋以前,它不叫盧醫山,叫南山。春秋的時候,齊國盧地有一個著名的醫生,叫秦越人,人們稱他扁鵲。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請扁鵲來為他治病,扁鵲在為他治病的途中,經過潞城。當時,潞城的瘟疫特別嚴重,十人九病,死亡的人很多。扁鵲目睹這一切,心急如焚,為了救治老百姓,他決定暫留此地,到南山采集藥材,熬成湯藥,為當地人治病。由於扁鵲診斷準確,藥到病除,很快就治好了老百姓的疾病,驅退了瘟疫。

關於扁鵲為潞城老百姓治病一事,《潞城市誌》中也有記載。對於扁鵲救民的功德,當地人永誌不忘,所以把扁鵲采藥的南山改名為“盧醫山”,並以廟會的形式紀念他。每年清明節的盧醫山廟會,鄉民們都會攜帶供品到山上焚香祭拜。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子曾寫《扁鵲見蔡桓公》一文,為千古名篇。扁鵲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治病,自然名揚天下。

盧醫扁鵲是個神奇之人,盧醫山就更不平凡了。傳說,潞城當地百姓為了紀念扁鵲,在盧醫山頂建了一座盧醫廟,廟的建築材料全是石頭、石壁、石柱、石瓦。這個廟在夜裏有兩隻黑虎守護,當地人傍晚就不敢上山。盧醫山頂上,還有一個風洞,洞口不大,但深不可測。遇到天旱的時候,周邊百姓便備上香燭祭品,來到風洞祈雨,禱告祭拜完後,把相應方向上的灰土捧回家中供起來,立馬風至雨隨,傳說靈驗得很。如今,因為年代久遠,傳說中的盧醫石廟和風洞,已無證可查。

傳說歸傳說,但是盧醫山似乎的確有靈氣。山上布滿野生茶葉和中藥材,有棗葉茶、野黨參、黃芩、柴胡、生地、防風、知母等等。傳說,從前還有兩棵人參,但是由於人為的原因,後來盧醫山再也沒有人參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傳說中的兩棵人參,受盧醫山的靈氣,天長日久,修煉成人形,變化成小娃娃。每到黑夜,人們就會看到山上有兩盞明燈,東奔西跑,時隱時現。有個盜寶的南方人知道了,就千方百計地尋找人參娃娃,但費盡周折,難以如願。後來得知人參娃娃每到晚上,都要下山來和周邊村子裏的小孩玩耍。於是,就在村子裏尋找,但人參娃娃一看到南方人,就隱身而去,使得南方人無從下手。急於抓住人參娃娃的南方人,就想出了一個惡毒的主意。他欺騙村裏的小孩說:“小孩,你們想和那兩個娃娃多玩會嗎?”孩子說,很喜歡和他們多玩會。盜寶人說,你要想和他們多玩兒一會,就要把紅頭繩係在這兩個小孩的頭發上,他們就能和你們多玩會了。於是,小孩們就把紅頭繩係在了兩個人參娃娃的頭上。後來盜寶人在盧醫山根據紅頭繩找到了人參娃娃,於是把它們挖走了。

盧醫山雖然沒有了人參,但是沾有盧醫山靈氣的中藥材卻為潞城百姓帶來了寶貴的財富。受神醫扁鵲的影響,潞城曆代名醫輩出,祖傳秘方、民間驗方等良方名藥頗多,以盧醫山為標誌牌的祛風良藥大風丸,就是具有450多年曆史的特效名藥。

盧醫山牌大風丸創於明嘉靖年間,由潞城合室“萬鎰堂”藥號創製。當時兵荒馬亂,百疾叢生,百姓尤以風濕症倍感痛苦。藥號根據祖傳秘方配製成藥,屢治屢驗,於是名聲廣為傳播,成為久傳不衰的獨家名藥。到解放前夕,已是上黨地區行商坐櫃的專利經銷品。

清朝光緒年間,盧醫山增修了三孔石窯,兩旁麵壁上的楹聯寫著:南鍾嬰國無雙景,北踞太行第一峰。此聯是清朝潞城名儒李紹文所撰。由此可證實,盧醫山神奇獨特的故事和秀麗迷人的景色,在太行獨一無二。

由於盧醫山峰巒疊嶂,蒼鬆翠柏,1993年,盧醫山被命名為森林公園。此後修整擴寬了山間便道,並以山巔為主體,新建盧醫廟、迎賓亭、蝴蝶亭。盧醫山是潞城人民的風水寶地,真可謂:“南鍾嬰國無雙景,北踞太行第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