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人都知道,平順縣山大溝深,地無三尺平,出門就上坡,就連縣城也擠在一條不大的山溝裏,名曰平順,實在是名不副實,不“平”也不“順”。別看縣城名叫得不怎樣,可是這裏的山名、地名、村名都卻叫得有模有樣,就連一個土堆、一條河汊也都能說出個長短來。今天講的“錯鏨溝”的故事就屬此類。
“錯鏨溝”在平順縣的奧治村。奧治村原來叫“禹治”,還有人說是叫“魚治”,因為站在村邊的山上看去,整個村就是一個“魚形”。但無論是“禹”還是“魚”,都和水沾不上邊。就是從《新華字典》裏也查不到與水有關係的解釋,隻是同時還發現了一字,“奧”左邊加了一個耳朵,也讀為“奧”,意思是河岸彎曲的地方,這倒是對奧治村所處地理位置的最好描述。而且這個字還是一個多音字,既讀“奧”,也讀“禹”。由於是個古字,早已不用,人們為了讀寫方便,就變為“奧治”了,意思當然是河水在河岸彎曲的地方得到了治理。當地人這麼說是有一定根據的,相傳,上古時漳河水由於河床小,河水四處橫流,弄得是民不聊生。平順縣境一帶屬於漳河下遊,自然也難免遇災。人們背井離鄉,十村九空,真是餓殍遍地、哀聲四起。後來,這種情況被堯帝知道了,心裏十分難過,下決心要治理漳河水患,造福於民。於是,就派鯀帶人到漳河境內的平順縣治理。不想,鯀來到漳河邊,不問當地水情,不看當地地勢,就決定在奧治村西挖掘出水道,想把漳河水往山的南麵引。動工後,才發現這裏的山石堅硬,一錘下去,石頭上隻見一個白點,開挖進度十分緩慢,隻得用鏨子一下一下地鏨。民工們苦可受大了,弄得是怨聲載道。更讓人們不滿意的是山南的地勢比山北還高許多,漳河水根本排不出去,老百姓都失望了,鯀也著急沒辦法,隻有望水興歎。
治漳河水不利的消息傳到堯的耳裏,他十分不高興,覺得用錯了人,讓老百姓受了罪,就把鯀召回殺頭問罪,又讓鯀的兒子禹子承父業,繼續到上黨一帶治理漳河。禹受命之後,不敢怠慢,日夜兼程來到了奧治村。他一改上輩人治水的方法,先是走家串戶,詢問百姓水情,後是深入實地看地勢,翻山越嶺,涉水過河,方圓百裏內的山溝跑了遍,沒多長時間就累得變了一個人。在他的努力下,終於製定出了“去其壅塞,因勢利導”的治水方案,並決定改變鯀的治水方向,把漳河的出水口由山南改為山東南。
治理漳河水辦法找到後,禹動員百姓,親臨實地帶領人們開挖河道,並一幹就是好幾個月。轉眼就是冬天,太行山白雪皚皚,北風四起,奧治村一帶處於風口,整個一冰天雪地。為了躲避風雪,禹就在奧治村後的山坡上找了一個山溝住了下來,晝夜不息地帶人繼續開挖。被他的治水精神所感動的玉皇大帝就派了一條神龍來幫禹治水。轉眼過去了幾年,禹在神龍的幫助下,很快挖通了河道。水患消除了,神龍回天上交差,禹也告別了當地的鄉親到別的地方治水了。他是朝奧治村的西南方向走的,沒走多遠,就到了現在北社鄉的南社、北社、河東一帶。由於地勢高,當地的老百姓天天為吃水發愁,甚至為了爭一口水而大動拳腳,不僅傷了和氣,而且還常鬧出人命。禹看到這種情況就不走了,他要給當地找水源,讓人們過上不為水發愁的好日子。禹住下來後,一連幾天帶著鄉親們進山入溝探地勢。最後,在一個山溝裏找到了水脈,親自指點人們開挖,終於打出了清淳的泉水,當地的老百姓高興極了。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禹的功績,人們就把這個泉取名叫“大禹泉”;又在大禹泉附近建了一座“禹王廟”,讓人們長年供奉;把禹治水時住的山溝叫“禹旮旯”,把鯀在奧治村西錯開的排水溝叫“錯鏨溝”。在神龍騰飛的地方有了“神龍奮蜇”的神話傳說,現在還成了當地有名的風景區。平順縣誌裏有一首古詩專說此事。詩曰:
天造漳流塞未通,
重華遴選拜司空。
鯀侯忘竭南山力,
禹聖終收東海功。
石上鑿痕千古異,
台端廟貌萬方同。
徘徊不盡傷心事,
徒徹聯依千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