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藏兵洞(1 / 1)

在綿延不斷的濁漳河岸邊有一座奇特的山叫做龍耳山,要說它的奇特啊,還真是一點不誇張。這山的山腰以上是黃土,山腰以下就是石頭,在黃土的部分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洞口,整齊地嵌在那裏。這些洞有一個名字——藏兵洞。那麼它是因何而建,又在曆史中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馬超。公元181年,漢室衰弱,各地豪傑趁機擁兵自重,稱霸一方。曹魏、劉蜀、孫吳三國鼎立局麵開始形成,而馬超的父親馬騰當時兵多將廣占據地勢險要的雍、涼二洲,直接威脅曹營的後方,對曹操那是極為不利。於是曹操就設計,利用漢獻帝將馬騰召回京。馬騰乃是驍勇的武將,秉性耿直不知有詐,進京後就被斬於市曹。隨後,馬超率領麾下數十萬西涼兵討伐曹操,以報殺父之仇。馬超曾在潼山打得曹操那是“割須斷袍”倉皇而逃啊。後來曹操又使出奸計,離間馬超和韓遂,將馬超逐出西涼。

此時的馬超感覺大勢已去,於是心灰意冷,而就在這期間,馬超結識了一位隱居高人司馬徽。這位高人察言觀色,掐指神算說道:“你啊,祖塋脈象微弱,沒有天助不成好事,況且又被曹賊惦記著,故出師不利。但是啊,豫、冀交界處有一塊寶地,善運謀略定能成就大業!”馬超聞言大喜,輾轉來到龍耳山下,召集工匠按奇門遁甲、九宮八卦之法建成堡壘,在此積糧集餉演陣練兵,伺機東山再起,報父仇、成基業。於是便有了在當時規模龐大、結構精巧的“空中地道”——藏兵洞。

藏兵洞所在的位置位於平順縣北耽車鄉實會村,它北依大雲院,麵臨濁漳水,扼守著晉豫古今的交通要道。洞內81個連環洞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縱橫交錯,總長4500米,共分為三層。

說來也巧,修建藏兵洞數百年之後的一日拂曉,實會村一戶姓馬家的上空先是閃過一陣亮光,緊接著一直碩大無比的鵬鳥挾一股香氣從房頂一掠而過。隨之,屋子裏傳出嬰兒的啼哭聲,而這孩子正是日後馳騁沙場、東征西討、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國公——馬三寶。

馬三寶從小聰穎好學,孝順父母,深得鄉親的喜愛。為躲避戰亂饑荒,馬三寶一家從實會村遷至河南輝縣。他在那裏長大成人,並且精通了十八般武藝。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馬三寶輾轉投到李世民麾下,一路南征北戰,並利用戰事空閑在家鄉修築藏兵洞,而且其規模逐漸擴大。由於戰功卓著、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馬三寶被封為國公。

你也許還不知道,這馬三寶正是三國猛將馬超的後人。後來,馬三寶因受奸人所害捐軀異域。馬家祖墳之後遭掘,村子四周的山上還被撒上了一層石灰讓它寸草不生,石灰村因此得名。最後演變成了實會村。在實會村的東邊還有一個村叫做王曲村。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馬三寶的管家在得知他蒙受冤屈之後,就把自己的村子取名“王屈”,為了避免官府追查,就寫成了王曲村。

經過修繕的藏兵洞那是功能齊全,如瞭望台、作戰指揮室、宿營室、射箭場、石燈、古石槽、陷人坑等比比皆是,尤其是內設的糧倉可囤積大量的糧食,可謂進可攻退可守。三國時期,藏兵洞不僅為馬超的東山再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就是後來的現代戰爭時期也功不可沒。

抗戰時期,全民皆兵,到處是戰場,具有得天獨厚位置的藏兵洞更不例外了。藏兵洞曲折綿延,進去以後如果沒人引領就如同進了迷宮一樣,根本找不到出路,民兵和群眾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和鬼子展開鬥爭。當時由於戰略物資緊張,幾個民兵是共用一把槍,子彈也是供給製的,於是大家就自製了很多武器,還利用藏兵洞的優越地形,挖地道、做陷阱、設機關。1942年的秋天,鬼子的一個聯隊來犯,一看洞口,以為這是一個普通的窯洞,紛紛跟了進去。洞隻能容一個人通過,鬼子那是進一個死一個,進兩個死一雙。見前麵的人是有去無回,後麵的鬼子漸漸地不敢往前去了。可想要退時又有一個陷阱打開,於是一撮鬼子掉入坑中,剩下的鬼子喪膽而逃。

如今的藏兵洞處在太行水鄉旅遊風景區,它依然為當地經濟發展貢獻著力量。如果你喜歡這奇特的古跡,不妨找個時間去實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