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袖珍寺(1 / 1)

袖珍寺,說的是壺關縣龍泉峽東南部那座奇特的廟宇——萬佛寺,它建在海拔1400米的萬佛山之巔。四周怪石林立,沒有村舍,沒有人家,顯得空曠而靜謐,所有這一切,讓萬佛寺有了一個好聽的別名——袖珍寺。

萬佛山雖說四麵環山,但在河穀的北側卻有一片開闊地。就在這片開闊地上,一座孤峰突兀而起。孤峰高20餘米,通體碧翠,四壁如削,峰頂略平,麵積大約200平方米,袖珍寺就靜靜地矗立在這拔地通天的孤峰之巔。孤峰西側有一條陡峭而狹窄的青石台階,是進入寺院的必經之路。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裏人們很難想象,這座寺院是怎樣一種布局。如果不身臨其境放眼細看,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個長短來。隻有親自看後,才會為當初建築者的巧妙構思而叫絕。寺院裏每寸地方,都因地借勢得到了充分利用,不但布局合理,結構嚴謹,而且合乎規製,一切都安排得恰到好處。玲瓏的小寺,竟宛若一個放大的盆景,清秀古雅。

別看這寺院雖小,那也是“五髒俱全”,該有的它一個都不少。寺院坐北朝南,進入山門,便是正殿,正殿為磚木結構建築,建在兩層石台上。殿內中間供奉著一米多高的釋迦牟尼石雕像,周圍牆壁上鑿有浮雕石像,多達萬餘尊,大佛浮雕半尺高,小佛幾寸長,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萬佛寺正是由此而得名。正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配殿,殿內分別供奉著觀音菩薩和文殊菩薩,寺院南麵懸崖上還建有碑廊。

真可謂“廟小神靈大”。就在這小小的區間內,它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說出來足以讓人大吃一驚。這裏現存有北魏和唐、宋時期的石窟、佛像多處,光是寺院正殿的浮雕石像,就像一座小小的文物寶庫。萬佛寺北麵懸崖上鑿有藥王洞,西北懸崖是兩個巨大的佛像石窟,石窟距山底高3米,每窟內都有如來佛像,如來兩側各有一個金剛侍立。更令人稱奇的是萬佛山上,到處鑿有小佛像雕塑,有人好奇地數了數,竟超過一萬多個,看來叫“萬佛山”也不是徒有虛名。不僅如此,山上裸露出來的大小岩石,看上去也酷似佛的形象,可謂一佛一石,一佛一態,遍布滿山。在這裏,舉手投足間,說不定就會碰到一顆佛頭,或觸到一隻佛手。而所有這些,都是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

袖珍寺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從寺廟周圍的遺跡來看,它的初建規模可不是這麼小,那是非常宏大的,而且還是名震一方。

據記載,這座寺院始建於北魏年間,是典型的石窟式佛教寺院,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了。這裏曾有寺廟十餘座,殿堂百餘間,僧侶多達100餘人。當年,這裏一年四季鍾磬聲悠揚,香火燭光不斷,前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相傳,元代英宗皇帝封禪東嶽時,還曾來萬佛寺進香朝拜,由此可見那時萬佛寺的輝煌。

那麼,為什麼如今的萬佛寺卻麵目全非,這般孤寂淒涼呢?這都是源於一場戰爭。關於萬佛寺的這段曆史,最早可以追尋到元末明初。據清朝大臣張廷玉著的《明史》記載: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讓他們率明軍北伐,驅逐蒙元韃虜。明軍先後攻占河南、山東、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徐達、常遇春率軍離開大都,進攻山西太原。明太祖朱元璋又派馮勝、湯和兩員大將,讓他們率軍由河南懷慶進攻碗子城,打敗元軍。接著明軍越過白陘,即河南輝縣至山西長治一帶,攻占太行山大峽穀。元兵憑萬佛山之險峻,負隅頑抗,馮勝火焚萬佛山,元軍大敗,萬佛寺也在大火中化為灰燼。就這樣,一座千年古寺毀於兵火之中。後來,雖然曆朝各代對萬佛寺進行重修,但已失去往日的繁盛,開始走向衰敗。原址目前僅存一個石窟,裏麵有三尊造像。寺院西北方向高大的崖壁上,曾經嵌滿了佛像和神龕,現在隻能看到殘存的幾件了。

眼前,人們看到的這座萬佛寺是清代所建,雖然已非原來的萬佛寺,但它卻緊連著曆史的根係,流動著曆史的文化血脈。可以說,它是小寺院,又是文化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