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 壓龍脈(1 / 1)

我們說的這個故事,叫“壓龍脈”。“龍脈”可以壓住,聽來有點不可思議。可就有一座寺廟,修建的目的確是為了壓“龍脈”。據說,還真的壓住了。照理講,“寺廟”與“龍脈”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這裏硬扯在一起,還真有硬扯在一起的說處。

在平順縣老百姓的口中,都稱當地的“大雲禪院”為“大雲院”。它原本叫做“仙岩院”,坐落平順縣北耽車鄉實會村的雙峰山下。這裏,自古以來,就是一塊令人稱奇叫絕的風水寶地。

好風水自然吸引人。於是,在很早以前這裏就把一個雲遊老和尚吸引住了。那天,他來到此處,看到有一塊岩石在陽光下熠熠放光彩,認為是寶地,就在岩石邊挖了一個洞,於此修行。天長日久,風聲傳出去,漸漸地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了,就在山下修房建屋,成了氣候。這時,人們想這麼好的一個地方,總得有個名字吧!想來想去,就想起當初老和尚是因為岩石留下的,那就叫個仙岩院吧!這就算是大雲院的雛形了。

據說,到了五代,皇帝身邊一位名望高的風水先生,有一天翻看史書,對大雲院所處的地理環境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於是,他專程到實地察看風水。如仙境般迷人的風景,讓風水先生一待就是三天三夜,還舍不得離開。原來,他發現此地不僅比史書上記載得還要美,更重要的是風水好、“龍脈”旺。

古代人是十分迷信的。如果說哪個地方有“龍脈”,而且旺,就預示著那個地方會出天子,會龍袍加身,享九五之尊。大雲院有如此旺的“龍脈”那還了得。於是,他馬不停蹄趕緊到京城,求見皇上,說大雲院風水如何如何。皇上一聽,頓時就驚出一身涼汗,趕緊向風水先生問計。風水先生說,這好辦。皇上隻要下旨在當地建一座寺廟,就能把“龍脈”壓下去,不僅不會出皇上,就是像馬國公那樣的官也不會出了。

馬國公何許人呢?這裏需要交代。他叫馬三保,大雲院附近的人,生於唐朝。此人性情豪爽仗義,愛結交天下英雄,因仰慕李世民的英名,遂投身其麾下,成為得力幹將之一。

在一次慶功宴上,馬三保與李世民無意間聊起自己家鄉的美景。聽了馬三保如詩如畫的描述後,李世民決定前往一遊。此間,一直對馬三保不懷好心的奸臣對李世民說,馬三保居心不良,犯大逆不道之罪。李世民即刻下令對馬三保罷官削爵,直到8年後突厥暴亂,才又重新起用馬三寶。因功勳卓著,在論功行賞時,馬三保的大名竟然排在了有功將士的首位,並被加封為馬國公。

五代時的皇帝,當然知道這段曆史,於是,趕忙依風水先生所說下旨,在當地修寺廟“壓龍脈”。隻是由於建造草率,沒有多想就依然叫個“仙岩院”。一直到北宋太平興國八年時,宋太宗趙炅到此雲遊,發現這裏群山環抱、祥雲繚繞,仙岩院絕不是一座普通寺院,這才改名為“大雲禪院”。

大雲禪院自北宋建隆元年起香火便特別旺盛,直至金元期間,寺院遭兵火毀壞,除了大佛殿獨存外,寺內大多數建築已坍塌。明成化年間曾對大佛殿進行了修葺,新建了僧房和伽藍殿。弘治年間又在後殿內新塑佛、菩薩像。此後,明代又兩次重修,才基本上恢複了寺院昔日的盛況。直到清康熙時期,大雲院中才形成現在的規模。寺院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中軸線自南依此為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前院東西配殿分別為觀音和地藏殿,後院東西廂房已毀。正殿當中還保留有五代時期的彩色壁畫,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處五代時期的彩色壁畫。

寺廟建成之後,龍脈壓住沒有,不得而知,隻是這一帶再也沒有出過馬三保那樣的大官。盡管如此,當地的百姓還是賦予大雲院不少優美的傳說故事。比如說在院中有一座大石碑,馱碑的石贔屭,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沒了腦袋。老百姓就傳說是當年這隻贔屭,要順著河水遊到別處去,有人砍斷了它的腦袋。傳說自然是傳說了,不過,這隻石贔屭卻成為了一個曆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