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牛刀小試(10)(2 / 2)

但是在產權改革,讓企業管理者們持股的問題上也不是沒有過爭論,有一些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國企是國家的資產,是屬於全體國民和整個國家的,不能淪為某個或某些管理者的私人財產。國企管理者們隻不過是國企的管家,管家領到了工資和報酬就應該付出勞動和心血,盡心竭力經營管理好企業,這是天經地義的。不能因為管家做好了本職工作,管好了企業就要取主人而代之,從奴仆升格為主人。

國有企業是否都要實行產權改革,使管理者們擁有股權,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學領域的課題,林淩不是經濟學家,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但是作為中東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他卻必須作出決斷,通過改革使中東公司所屬企業,陷入困境的國企起死回生,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是他作為一個企業的第一管理者的職責,同時也是當務之急。

林淩在結束了對江漢和江漢地區下屬國有企業的調研活動後,又帶著丁遠等一幫人順道到中原地區附近的鄉鎮調研,馬不停蹄地跑了幾個鄉鎮。林淩要為那個中原公路至臨梨公路這個高速公路工程的可行性,也好為自己的企業攬上一個工程做努力啊。

中原市位於東南省中部平原地帶,水量豐沛,河流眾多,氣候適宜,自古以來就是水鄉園林,魚米之鄉,曾經是東南省首屈一指的糧棉產地,富庶之鄉。自從改革開放以後各地都刮起了一股大辦工業之風,並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做“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看起來仍然是把農業作為基礎產業,但實際上是以工業為核心,以商業為龍頭,強調突出工商業,農業處於從屬地位,加上國家長期以來對農副產品實行指導價格,農業效益比較低下,更加製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民們每年種個一畝三分地,收獲的糧食留足口糧,銷售餘糧,再刨去農藥化肥,農機具等生產資料開支,手裏基本上就沒有活錢了。有的人在糧食之外再種點棉麻等經濟作物,賣了以後換點零用錢。

農村精神物質生活貧乏,年輕人耐不住農村的寂寞,成群結隊,拉幫結夥地出外打工,遠走高飛,一年回來一次過春節。有點手藝和闖蕩精神的中年人也進城打工,或經營點小生意,試圖過上城裏人的生活。青壯年,有本事的人都走了,村裏就隻剩下一些老弱婦孺了,因此日漸蕭條、冷清。

林淩等人先是到了和政鄉,在鄉黨委書記郭任海和鄉長李誌華等人的陪同下到張河村裏去訪問考察。眼下正是初冬時節,樹木凋零,田野荒蕪,一派蕭瑟肅殺的景象。

林淩一行人的車隊開到了村頭,接到報信的村支書村主任等人飛奔著來了,滿臉都是興奮的表情。別看村支書和村主任都是基層骨幹,可是平常打交道最多的還是鄉鎮領導,一年到頭也難得和縣裏之外的領導見幾回麵。村支書和村主任都姓張,兩人跑到林淩等人麵前喘著粗氣站住了,不知是因為興奮還是跑動過猛,也許在很少有機會見到城裏來的領導,所以麵前還有些拘謹,臉孔漲得通紅。兩人站在那裏搓著一雙結滿老趼、骨節粗大的雙手,不知是否該主動伸手和城裏來的領導的手。看著那城裏領導那一雙雙白淨細膩的雙手,又不自覺地在自己衣襟上擦拭雙手,像兩個因為貪玩而把衣裳弄髒了有些難為情的孩子一樣。林淩在心裏感歎,還是農村人淳樸可愛啊,農民們是最可愛的人。

郭任海上前為雙方作了介紹,林淩主動伸出手去,和張橋村的村支書村主任一一握手,寒暄。

兩人都用雙手輕輕捧住林淩的手不停地搖晃,嘴裏不停地說道:“太好了太好了,林書記您能來真是太好了,歡迎您來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