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勞斯決心不再放過這一次機會。他已經快65歲了,他明白,自己的政治生命是十分有限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必須叫赫爾穆特·科爾從總理候選人的位置上滾開,否則,他將永遠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施特勞斯隻要想到這一點,心中那股追求事業的火焰就熊熊燃燒起來。1980年10月5日——這個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天,聯邦德國將從無數英雄中角逐出一位新總理。他要向世界證明,這位應運而生的新總理,非他施特勞斯莫屬。在比登科普夫和漢斯·卡策爾等人的策劃下,1976年的聯邦議院選舉科爾成為了聯盟黨的候選人,以48.6%的選票敗給對手施密特。施特勞斯不隻一次地認為:如果當時他能代替科爾領導聯盟黨進行競選,他將勝券在握,使施密特一敗塗地。在一次被泄露給公眾的談話中,施特勞斯斷言,科爾缺乏成為聯邦總理的性格和頭腦。而基民盟的政治家們,也缺乏一種足以壓倒對手的戰略戰術。
從那以後,施特勞斯處處同科爾作對。甚至示威性地宣布結束27年以來同基民盟組成的共同議會黨團。但是,施特勞斯知道如果他想擊敗所有的對手成為聯邦總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基督教社會聯盟隻存在於巴伐利亞州(基民盟在這裏不提出自己的候選人),最多隻能贏得相當於全國選票的十分之一。因此,施特勞斯一直醞釀著,在巴伐利亞州之外組建一個新黨,來擴充他的勢力。
但是,施特勞斯的計劃剛剛問世就遭到科爾的強烈反對。科爾聲稱,如果基社盟執意那麼幹的話,基民盟將首次在巴伐利亞州提出針對基社盟的候選人。施特勞斯退縮了。如果惹惱了擁有80萬黨員之眾的姊妹黨,他將什麼也撈不著。雖然在他看來科爾是那樣無能。但是,施特勞斯有時不得不依靠科爾,利用科爾。為了兩黨的共同利益,基民盟和基社盟又站到了一塊兒。然而,兩黨間的這場明爭暗鬥卻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痕。
1979年上半年,基社盟許多代表人物對施特勞斯的建樹大肆吹捧,力圖將他推到總理候選人的位置上。與此同時,庫特·比登科普夫——這位在科爾的提攜下成長起來的路德維希港人、科爾的同學、一年後的威斯特伐倫—利珀州委員會主席的前秘書長,這時候也反戈一擊,要求將科爾黨的主席職務與議會黨團領袖職務分開。
眼前的形勢對科爾來說,顯然是不利的。這時,這位反對黨領袖不得不當機立斷作出戰略抉擇。是暫時放棄總理候選人的資格以求息事寧人;還是接受以“施特勞斯—比登科普夫為軸心”的聯盟黨反對人士的挑戰?科爾想到這些,不由暗自苦笑,這個抉擇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和魄力。
盡管許多人對科爾寄予厚望,但是,科爾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決定放棄競選總理,而在5月28日提議恩斯特·阿爾布雷希特為聯盟黨總理候選人。基社盟則一致推舉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7月2日,聯盟黨通過一次投票表決,結果施特勞斯以135票的多數獲得該黨總理候選人資格。
這個結果公布之後,立刻引起相當多的基民盟成員的不滿。他們不甘心也不願意看到這個好處落到比基民盟小5倍的基社盟手上。阿爾布雷希特和維爾弗裏德·哈塞爾曼在下薩克森州帶領96000名情緒激動的基民盟成員示威性地舉行聯名信行動,責問科爾,為什麼扮演了一個“低頭忍讓的聯合議會黨團主席”的角色,拱手把總理候選人讓給基社盟?阿爾布雷希特提議,要求在基民盟和基社盟各自推舉一位最高候選人參加聯邦議院競選。
但是科爾理智地拒絕了阿爾布雷希特的要求。他認為這是原則問題,作為基民盟聯邦主席他應該尊重選民的決定,而不能像一個膚淺的市井小民那樣出爾反爾。
科爾開始兌現自己的承諾,著手籌備1980年10月的聯邦議院競選工作,人們驚奇地發現這位曾經欲問鼎聯邦總理的雄心勃勃的反對黨領袖不但沒有因為失去競選的資格而垂頭喪氣,反而顯得輕鬆、自信。他一方麵全力以赴地參與競選,仿佛此次會戰的主角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另一方麵則有條不紊地處理日常事務,履行一個政治家的職責。一位自稱“科爾密友”並“十分知情”的人士在1980年5月18日的《明鏡》周刊中證實,科爾在暗中全力支持施特勞斯參加競選。
科爾對他的命運到底是怎樣想的,觀察家們和好奇的民眾挖空心思,推測各種可能。他們對科爾的真正意圖卻不得而知。但是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甚至連那些昔日對他存有偏見的新聞媒介、政治對手們都認為,應該重新看待、評論這個法爾茨人。1980年4月3日,是科爾50歲生日,在這一天《斯圖加特日報》向他表示祝賀時,欣喜地評說,科爾是一個“虛懷若穀、氣度非凡的人”。
當然也不乏冷嘲熱諷,但是科爾在輿論褒貶麵前不亢不卑。他不想在這方麵花費太多的精力,他需要的是權力、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
1980年初,科爾重新組建了議會黨團領導班子,力圖打破官僚程序,加強公民對聯盟黨的信任。新的領導機構中有6位基民盟副主席和2位基社盟副主席,在組建不久,他們就按部就班地履行各自的職責。
這時,施特勞斯作為聯盟黨1980年總理候選人已經成為既成事實,“戰略委員會”和“競選委員會”已經開始運行為他效勞。一些基民盟人士成為了施特勞斯的追隨者,他們的想法和施特勞斯一樣,認為科爾是個庸才。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讓施特勞斯試試吧,他很可能會失敗。了解施特勞斯的人難免會為這位基社盟領導人產生幾分憂慮。他們知道,這位聯盟黨的候選人遠不如他所吹噓的那樣受歡迎。但是,不管怎麼樣,施特勞斯已經為自己投下了賭注,決心同施密特背水一戰。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