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夜絢爛而嫵媚,萬家燈火,爭奇鬥豔,大街上的車燈彙成一條川流不息的五彩的河流。沿街的酒家、快餐館、金融大廈、夜總會、美容院……旋轉著各式各樣的霓虹燈,將城市的夜空裝點得分外妖嬈。這是1982年的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首都波恩。
時針指向了23:00點,但是,聯邦總理府的燈還沒有熄。赫爾穆特·科爾坐在辦公室前把一本《德意誌史》打開又合上,合上又打開。一隻煙鬥擱在煙灰缸上早已滅了多時。
作為一個政治家,科爾喜歡從曆史的角度來剖析問題,研究其內在的實質。他明白,如果要實現兩德統一的話,必須奉行前總理施密特的“雙軌政策”,即一種既發展東方關係,又堅持立足西方的外交政策。二戰結束後,特別是1955年5月西德加入了北約,民德加入了華約,從此歐洲就分裂成東西兩大對立的陣營,而兩德則處在東西“冷戰”對峙的前哨陣地。
在西德、民德建國初期,兩國都曾把恢複國家、民族的統一作為最高目標。西德在臨時憲法《基本法》序言中寫道:“全體德國人民仍然要求在自由自決情況下實現德國的統一和自由。”早在1950年11月,民德政府也致函西德政府,希望由兩德代表對等組成全德製憲委員會,成立全德臨時政府,然後再舉行全德自由選舉。但是,1955年兩德分別加入兩大軍事集團之後,兩德統一也就遙遙無期了。
在70年代之前,西德認為,民德政府不是通過自由選舉產生的,是在沒有反對黨參加的情況下組建的,因此“不合法,沒有資格代表人民”,隻有聯邦共和國才是“德國人民的惟一合法代表”。在外交政策上,西德政府推行旨在孤立民德的“哈爾斯坦主義”(哈爾斯坦是西德外交部國務秘書),拒絕與民德建交的國家往來。例如,1957年曾與南斯拉夫斷交;1963年又因此與古巴斷交。
從60年代開始,由於蘇聯在兩德統一的問題上態度慢慢冷卻,加之兩個德國在各方麵的分歧加大,致使民德漸漸地打消了統一念頭,開始強調兩德共存。1961年8月13日(星期日),民德政府在對形勢作出冷靜的分析後,僅僅幾小時的時間就築起了一道全長166公裏的柏林牆。1974年9月27日東德人民議院通過憲法修正案全部刪去了有關德意誌民族和德國統一的提法。昂納克強調指出,“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盡管民德態度異常決絕,但是西德可不這麼想。1969年社民黨大選獲勝,勃蘭特政府執政之後,大刀闊斧地刪去“並不符合德意誌民族的利益”的做法,在處理與民德關係方麵,一筆勾銷“哈爾斯坦主義”,承認民德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並在1972年12月同民德簽訂了“關係基礎條約”,相互承認,互設常駐代表處。從此以後,兩德之間的來往不斷增多,範圍涉及經濟、文化、科技、交通、郵電、衛生、環境等領域。為了維係、遞進民族感情,從80年代起,西德平均每年向民德提供的各種形式、各種名義的款項就達20多億西馬克。
科爾執政之後,在促進兩德統一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1982年10月13日的政府聲明中中肯地說道,德意誌人的國家是破裂了,但是德意誌民族仍然存在,並將繼續發展下去。他的政府“將竭盡全力在和平與自由中爭取並完成德國統一”。柏林牆、鐵絲網和射擊命令絕對不能阻止德意誌民族感情的發展。人道和理智最終將拒絕這些東西,將其搗翻,使德意誌人在沒有死亡危險的情況下自由地從這個德國到另一個德國去。
1982年10月5日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總書記昂納克致信科爾。科爾在10月26日複信昂納克說,蘇聯為了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抗衡。將在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部署新導彈,這將嚴重威脅歐洲的和平與穩定。當初美蘇兩國決定在日內瓦進行的歐洲導彈談判,其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穩定東西軍事力量的均勢。蘇聯為了施加其政治影響,居然破壞這一均勢,它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作為民德領袖的昂納克應該從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不遺餘力地避免這一次“軍備升級”,並且盡可能地施加影響,使蘇聯在民德的土地上不增加新的導彈部署或者削弱將要部署的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