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深沉的萊茵河(1 / 1)

1945年7月17日至8月3日,蘇、美、英三個反法西斯國家首腦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了戰後的第一次會晤,發表了“波茨坦協議”。

在波茨坦會議中,三國不僅僅在關於中國是否與會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像波蘭西部的邊界問題、保持德國的“統一”等問題也是各持己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提出把三國所討論的問題整理成一個會議紀要。於是,1945年8月3日著名的“波茨坦協議”就這麼問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波茨坦協議中沒有任何分割、肢解德國的條例,反而表示在占領期內占領國負責共同維護德國的統一。

事實上蘇、美、英三國根本不想保持德國的統一、完整,而是按照各自的意圖一步步地、有條不紊地肢解這個國家。

一陣冷風吹來,萊茵河的水似乎一下子變得更加迅猛了。科爾望著綠瀅瀅的河水,心潮澎湃,思緒一下子從曆史回到了現實。他站在河邊喃喃自語道:“在那一段日子裏,德國人實在太難了。在這之前他們曾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痛苦和災難,也許,這就是曆史對這個民族的懲誡吧。”想到這裏,他的眼中泛出一層薄薄的惆悵。在戰爭結束時,科爾還隻有15歲,但這個年齡已是足夠讓他看懂人間的冷暖了。那個時候,成百萬的德國人被占領國從“新波蘭”的領土上驅逐出來,人們流離失所,而蘇占區內蘇聯人則大刀闊斧地推動土地改革,人們不得不用錢去購買自己的土地,除此之外,還有疾病、饑餓、房荒……

萊茵河是這一切的見證人,也許,隻有它才能給予曆史公正的評價。人們沒有忘記,戰爭一結束,以蘇聯為首的東方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線很快明朗了。科爾站在萊茵河岸,傾聽著萊茵河水滔滔的訴說……

1946年3月15日,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演說,號召所有西方國家“共同承擔抵製蘇聯擴張的責任”,從此之後,東西方冷戰就宣布開始了。

同年6月30日,蘇聯軍管會對蘇占區實行全麵封鎖,禁止蘇占區內的德國人同西區的德國人自由來往。這樣,兩個德國的邊界就逐步形成了……

1947年1月1日,美英成立聯合占領區,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宣布合並。與此同時,三國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貨幣德意誌馬克(簡稱西馬克),致使德國首先從經濟上分裂了。

同年6月23日,蘇占區推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貨幣馬克(稱東馬克),並決定將東馬克作為整個柏林的惟一貨幣。西方三國拒絕接受,同一天將西馬克引進西柏林。

11月30日,東柏林成立市政府,單方麵宣布解散原來統一的柏林市議會和市政府。

5天之後(12月5日),西柏林選舉市議會並成立市政府。從此,柏林遂告分裂,形成一城兩製的奇特現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占區和蘇占區裂痕日趨明顯:一方在資本主義思想的駕馭之下;一方則受到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終於,當曆史走到1949年5月的時候,一場不可避免的分裂到來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作為同一個德意誌民族的兩個不同經濟、政治的國體出現在世界版圖上。

1948年4月20日至6月1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在倫敦舉行高級會晤,決定在西占區成立製憲會議。1949年5月8日,通過了《基本法》(西占區臨時憲法),5月23日,西德製憲會議宣布:《基本法》正式生效,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成立。同年9月15日,73歲的康拉德·阿登納當選為第一任聯邦總理。

1949年5月30日,民德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憲法”草案。10月7日該草案生效,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成立。任命奧托·格羅提渥為總理。10月11日,威廉·皮克當選為民德總統。此後到1990年10月3日,西德與民德——同一個民族、兩個不同的國家的人民咫尺天涯,整整40餘載。科爾凝視著深沉的萊茵河水,心底隻有一個念頭:德意誌民族不能長久分離,德國一定要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