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6月,在柏林召開了簽訂戰後和約的會議,迪斯累利親自率代表團出席。經過事先與土耳其秘密協商,英國在柏林會議上分得了它渴望已久的地中海上的戰略要地——塞浦路斯島。這個有九千多平方公裏的島從此成為英國在東地中海上的戰略基地,不沉的航空母艦,直到1960年才獨立。英國這次不費一槍一彈、不損一兵一卒便得到了塞浦路斯,是迪斯累利政府外交上得意的一次大手筆。迪斯累利從柏林返回英國時宣稱,“他帶回了體麵的和平”。列寧曾指出,這是一次“掠奪土耳其”的會議,土耳其在會議上被部分肢解了。當然,塞浦路斯也是16世紀時被土耳其征服的。在迪斯累利的支持下,柏林和約還補充了條款,保障已經獨立於土耳其的巴爾幹國家的猶太人的公民權。
在中近東,除土耳其外,迪斯累利政府還積極向伊朗、阿富汗擴張。俄土戰爭後,英俄在阿富汗的爭奪又尖銳起來。為了盡快占領阿富汗,英國於1878年發動了第二次侵阿戰爭。英軍在一開始就擊敗丫阿富汗軍隊的抵抗,攻占了首都喀布爾,迫使阿富汗接受屈辱的媾和條件。但是英國的勢力沒有保持多久,阿富汗爆發了反英起義,全國各階層普遍參加,俄國出於自身利害的考慮也予以支持。英國侵略軍受到阿富汗人民的重創,阿富汗軍隊收複了首都,粉碎了迪斯累利並吞阿富汗的計劃。
在阿富汗的失利給迪斯累利政府以沉重的打擊,繼之而來的在南非的失敗則最終導致內閣倒台。
英國早就圖謀侵占南非的兩個布爾人(荷蘭殖民者的後裔)國家——奧蘭治和德蘭士瓦,但一直未能得逞。19世紀60年代末,在布爾人國家土地上發現了鑽石礦。為了占有這些寶藏,1877年迪斯累利保守黨政府宣布占領布爾人國家。當時布爾人正同南非土著黑人祖魯人作戰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英國人入主南非後立即投入反對祖魯人的戰爭。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用最先進的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英軍竟被手持刀、矛、弓箭的祖魯人打得狼狽不堪,直到1879年7月英國人才贏得勝利。非洲黑人土著的反抗被打垮以後,布爾、英吉利兩個先後來到的白人殖民者的矛盾又尖銳激烈起來。1880年初布爾人開始了反英起義(並於1881年2月擊敗英軍),這樣使迪斯累利政府威信大損。
1880年4月大選,由於在阿富汗、南非的失利和高額戰費開支,保守黨失敗,長達6年的迪斯累利內閣結束。
迪斯累利再次下野後繼續擔任黨的領袖,並擠出時間完成了描寫自己早年經曆的政治小說《恩底彌翁》(恩是希臘月神鍾愛的牧羊青年),抒發自己的浪漫情懷和舊感。
1881年4月迪斯累利逝世,終年77歲。
迪斯累利在曆史上曾受到英國資產階級的高度讚揚,被認為是在英國政界上升到頂點的最傑出人物之一。連他的政敵格萊斯頓都稱讚說:“比孔斯菲爾德伯爵的仕途生涯在許多方麵都是議會史上最值得稱讚的。”這種稱讚不難理解,作為資產階級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為鞏固英國資本主義製度竭盡了全力。他的政治發達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的一個縮影。他從政初期,曾堅決維護代表19世紀英國土地貴族:高級教士、部分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舊托利黨立場。後來,他又因反對廢除穀物法,開放自由貿易而同皮爾分手。但他是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家,具有遠見卓識,講求實際。當他自己成了保守黨領袖,並著手整頓四分五裂、政治基礎日趨縮小的黨時,他已逐漸意識到,要振興保守黨,最根本是要改造它、革新它,使之符合新時代的需要。在他政治活動的後期,特別是首相任內,他對內進行一些改良,對勞動人民讓步,為西方後來福利國家的出現鋪下了最初的磚瓦;對外進行殖民侵略擴張。他的這些活動深受資產階級的讚許。為保守黨爭得了榮譽,為發展英國殖民帝國立下了功勞。他本人則受到女王的加封,戴著伯爵的頭銜進入上院,躋身於貴族行列。迪斯累利一生還勤奮寫作,筆耕不輟,在英國文學史和猶太文學史上也留下了一筆文學遺產,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