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紀帶給農村青年的希望(1 / 2)

1.創新,造就新時代農村青年成才

隨著新千年鍾聲的敲響,我們被曆史的車輪帶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生活在新世紀的青年人,誰也不會拒絕這個時代。因為新的時代孕育著新的希望、新的機遇。我們——所有的農村青年,誰也沒有理由逃避這個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有著從來也沒有過的讓人實現夢想的土壤,有著這麼多機會讓人完成以前根本無法完成的事情。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集中體現在創新能力的競爭上。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掌握知識的程度,擁有人才的數量,特別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關鍵。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和民族繁榮發展不竭的動力。”他又反複強調:“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識不斷創新,高科技迅速產業化,而要加快知識創新,加快高科技產業化,關鍵在人才,必須要有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我們已經跨入的2l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作為農村實施“科技興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主力軍的青年人,在此重任麵前,在這關鍵時刻,要以農村科技創新為核心,實施創新機製,建設創新隊伍,建立創新基地,營造創新環境,爭當創新開路先鋒。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然資源豐富但人均量少,要解決農業問題,從根本上講要靠科技進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這就要求青年農民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為“科技興農”戰略獻計獻策,這也為青年農民提供了充分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舞台。

綜觀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無一不是靠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發展起來的。美國比較早地把科技工作重點從軍用轉向民用,大力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技術和產業。1993年以來,美國工業生產增長的45%是由信息產業帶動的。1997年底美國45%的家庭擁有電腦,其因特網用戶占到全世界的54%。科技的發展使得美國經濟近年來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199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3.9%,創九年來的最高紀錄。為了追趕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日本目前正在調整科技發展戰略,在1995年11月通過的《科技基本法》的基礎上,又於1996年7月公布了《科技基本計劃》,1997年12月,還決定將科技廳與文部省合並,成立“教育科學技術省”,目的在於要把日本建成科技大國。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改變了過去“資源興國”、“勞動力興國”的發展戰略,走上科教興國之路。2001年3月,印度新政府發表的行動綱領指出,要加強科研和信息工作,使印度成為電腦軟件大國。韓國1997年3月通過的科技革新特別法規定,在1997年至2002年的5年間,韓國政府科研投入應在政府總預算中占到5%。在拉美的一些國家,科技、教育投入近年來也呈增長趨勢。1996年巴西科研投資總額達69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在非洲,一些長期落後的國家,也出現了重視科技開發的全新局麵。目前,50多個非洲國家中已有47個建設了與因特網聯接的入口。知識作為蘊含在人力資源和技術中的重要成分,其對於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作用日益明顯,種種跡象表明,重視知識,培養人才,全力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熱潮正在全球範圍內興起。而作為知識經濟最基本的特征——創新使知識經濟的興起成為可能,也愈來愈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

今日的中國農村正在現代化的偉大征途上前進,億萬農村青年正麵臨著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新時代,呼喚青年農民創業成才。那麼,什麼是成才?成才就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通過個人努力,使自身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和技能,能夠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對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2.新世紀,青年農民再創輝煌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農民以主力和先鋒的身份擔起複興中華民族的使命。當全世界將目光投向迅速崛起的中華大地時,大家驚奇地看到:許多奇跡都發生在中國農村!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神奇功效,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村新興城鎮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糧食產量的成倍提高,農民生活的迅速改善,還有“蘇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溫州模式”,還有華西村、劉莊奇跡,還有徐文榮的橫店、劉永好的“希望”,等等。即使是新崛起的深圳、珠海等現代化的城市,十幾年或幾年前也是從小漁村或城郊農村起步的。8000萬民工依市場經濟規則在中國大地上的大規模流動也構成了一大奇觀,他們在城鄉各個角落釋放著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