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動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孕育著數不清的成功機會。創業者就是在這當中執著地追求那些能夠致富的機會,並努力地通過創辦新企業來試圖將這種機會轉化為實際的營利行為。
剛剛創業的人們,資金來源主要是多年的積蓄,一般資金力量比較小,有時看準了機會,自己也沒有力量去幹,或者自己有一定的資金,但是缺乏經驗,很難把事情搞好,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能“借雞生蛋”,即利用別人的資金、關係、組織機構、人員去幹事,事成後利潤參加分成。
比如有的人掌握一種新產品的專利技術或者一個好的主意,與企業談判,把技術和好的主意給企業,由企業墊付資金進行產品開發,或把新的經營主張付諸實施,獲利後與企業分成。1992年北京有幾家大報報道了一位大學畢業生靠賣主意成了幾十萬元戶的消息。文章寫道,有家生產塑料水杯的企業產品滯銷,倉庫裏積壓了幾十萬隻,企業麵臨倒閉的威脅。這個廠的廠長請來這位“智多星”尋找擺脫困難的方法。這位年輕人告訴廠長,在塑料水杯上印上鐵路沿線各站的站名、各次列車在車站到站、離站時間,然後與鐵路部門聯係。結果廠家與鐵路部門聯係後,鐵路部門馬上定購了一批,很快賣完了,與此同時,列車上飲料的銷售量也大大增加。後來鐵路部門主動與這家企業聯係,希望長期提供這種水杯。在很短的時間內,企業扭虧為盈,當月盈利5O萬元。事後,企業的廠長親自將5萬元現金交給這位年輕人,並要他長期擔任企業的顧問。
1.無本也發家
角榮先生本來一無所有,經過十年奮鬥,終於成為著名的建築企業家,被譽為赤手空拳打天下的英雄。創業之初,角榮經曆了許多艱難,自己沒有資金,多方借貸也都被拒絕。沮喪之餘,角榮開始專心思考“沒有資金賺大錢”的主意。
人們常說,置於死地而後生,是說在絕望的境地反而能激發最好的解救方法。角榮就是這樣,坐在他狹小簡陋的房間裏,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好辦法——預約銷售法。
當時,角榮從朋友那兒無意中聽來一個消息,說有家地產商想出賣一塊山坡上的木材,好將土地挪作他用。這個機會很不錯,正是角榮實現那個預約銷售法的契機。於是角榮開始四處奔走,替那位地產商物色買主。“那座山上的木材約值100萬日元以上,主人有意80萬元出手,請你買下它,保證兩個月內可賺一成。超出部分歸我,如果賺不到一成,我負責賠償。”角榮對那些有可能成為買主的人這樣說。功夫不負苦心人,角榮終於找到一個買主,雙方買賣成交後,角榮又負責木材銷售,憑著他的勤奮和吃苦精神,他竟然又以兩倍的價格將木材脫手,所得利潤自然可觀,而且沒有一分一文的投資。對於那個委托人來說,兩個月就有一成利潤,比銀行存款利息高得多,何樂而不為呢?這種交易的關鍵是經營者要有良好的信譽、有人替你擔保,有了這兩個條件,隻要誠懇待人,不辭辛勞,收獲肯定會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