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抓機遇創造人生亮點(2 / 2)

無獨有偶。武某是北京一食品廠的工人,廠裏效益非常不好,工資經常打折扣。一次,他應遠在某市的表姐夫的邀請,到他家去玩。來到表姐家後,表姐夫陪著他逛大街。這裏商店林立,百貨齊全,一點兒也不遜色於大城市的商業區。不知不覺地,他走到一個賣服裝的個體小攤前,挑選起衣服來。他驚訝地發現,這裏的衣服都相當地便宜,他看了一下手裏拿著的短褲,竟然隻有18元,真是不可思議——像這樣的短褲,就是在大城市的小攤上也能賣到四五十元呢!

當他詢問表姐夫時,表姐夫對他笑了笑,說:“這還不算便宜,要到那些鄉鎮小廠去批發,至少還能再便宜五塊錢!”表姐夫的話說得他怦然心動。如果把這些服裝運到大城市去賣,得賺多少錢啊!看來要想發財致富,還得靠經商,憑自己的那點微薄工資,隻能糊口,怎麼能富起來呀!於是,他向表姐夫借了一筆錢,買了幾箱新潮的衣服,立即返回北京。回來後,他把衣服托給一個開服裝店的朋友,托他按較低於市場的價格銷售。結果,十多天內,衣服就賣完了。從此,他辭去工廠的職務正式幹起了服裝生意。幾年下來,他已完全脫貧致富,成了個體大老板了。

3.化廢為寶

在80年代初,農村經濟體製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提高了農民對生產投入的興趣。在一段時間裏,一般農戶對鐮刀、鋤頭等最基本生產工具的需求大增,導致生產這類農具的原料——毛鐵和鋼板供不應求,在一些地方甚至完全脫銷。與此同時,在國有大廠的圍牆裏,堆著大量邊角料和廢鐵板,如何處置這些“廢物”成了廠長們的一塊心病。

在這種情況下,一位“鋼鐵大王”應運而生了。所謂“鋼鐵大王”,也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隻不過是一個稍微有點文化的人,然而他的頭腦十分靈活,這是最重要的。

有一天,他到在供銷社供職的同學那裏喝茶聊天,偶爾說起毛鐵脫銷以及城裏一些工廠的邊角料怎麼比毛鐵還好的事,他就想起了自己的一位姑父在城裏一家船廠工作,心中陡然一亮。第二天一大早,他兜裏裝著80塊錢的全部資本直奔城裏,找到了在造船廠當保衛科長的姑父,又通過姑父找到了廠長。富有人情味的廠長一聽說需要他們廠的廢鋼鐵,便把大腿一拍,二話沒說,便吩咐派輛卡車送去。這一趟他是無本萬利,淨賺了1000多元。看到了那沉甸甸的票子,嚇得他愣是沒敢往家裏拿。

幾天後,他就買了禮品二上城裏,還拉著那位同學,算是供銷社領導,一起登門致謝,並同廠方訂立了長期協議:所有廢棄的邊角料都被他們以極低的價格包銷,一包就是三年。以後,“鋼鐵大王”更是如魚得水,嚐到了更大的甜頭。貨源有的是:造船廠的拉光了,被介紹到機械廠、機床廠;一個城市的拉光了,又被介紹到其他城市……市場更是不成問題:本地市場飽和了,便銷到外地、外省……開始是汽車運,後來就鳥槍換炮,改用火車皮裝。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人緣越混越好,財路也越來越寬。等到別人也明白過來,一哄而上時,他已經金盆洗手,另謀別的財路去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鋼鐵廠在生產中軋下來的邊角料和廢鋼鐵像垃圾一樣堆成了山;紡織廠裏的棉紗堆在那裏無人問津;襯衫廠裁剪下來的零料似乎也不引起人們的興趣,而被打入冷宮……凡此種種,在一般人看來都認為是再正常不過了,然而,在“鋼鐵大王”眼中,這些“廢物”卻是難得的寶貝,他們能像變戲法一樣,點石成金。

§§第七章 共同致富奔小康

對於廣大農村青年,由於自身條件的製約,使得僅僅依靠個體實現成才致富的人為數較少。大多數農村青年可以依托集體,群策群力,發揮集體力量,走共同致富之路。